绕过一座座大山,走过弯弯曲曲的小路,敲开一个个困境家庭的家门……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陈慧婷和郑琳结伴而行,把慰问金和文具等送到困境孩子手里,她们这一走就是十年。
陈慧婷是温岭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郑琳是企业员工,两人之所以会成为“老朋友”,源于一个叫温岭市百人百城助学服务中心的公益机构的“搭桥”。
这是一个由上班族、学生、自由职业者、离退休老人等等300多名普通人组成的志愿者团队。10年间,他们构建起覆盖全国多个省市的助学网络,走访并完成了3700多人次助学行动,捐赠善款达580余万元。
微光成炬,照亮求学路
2015年6月,两位温岭创业者一拍即合,决定创建温岭市百人百城助学服务中心。背靠各自企业,发起人承担起中心运营的所有经费,同时吸引了一众热心公益的爱心人士加入其中。
“前期大家都用业余时间碰头,经过多轮讨论和磨合,最终确定机构的运营规则。”中心志愿者柯英姿介绍,捐助对象聚焦于家中因病或意外遭遇困境的孩子,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结对方式,每学期提供助学金1000元,用于受助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用品开支。
同时,要求志愿者定期回访,为每名学生记录详细的个人档案,动态更新学生最新状况。一学期资助期满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爱心人士意愿,决定是否做出调整。
谭博是柯英姿印象较深的受助对象之一。儿时遭遇父母离异后,他就跟奶奶、爸爸和姐姐生活在温岭温峤镇。2022年,谭博的父亲意外去世,家中留下80多岁的奶奶和正在读中学的姐弟。
温岭市百人百城助学服务中心志愿者得知消息后,马上开展实地走访,随后确立了结对的爱心人士,对谭家的捐助便一直持续至今。
“我们的捐助对象一开始集中在台州地区,后来助学地图不断向市外、省外延伸。”柯英姿说,打开学生档案,可以看到四川、新疆、云南、西藏、湖北、丽水等地都有中心资助的孩子,首次资助时志愿者们跋山涉水,对每个孩子开展实地走访,带去他们需要的各类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
除了资助学生个体,一些爱心人士还关注到当地学校的教学条件。2018年,该中心联合温岭市红十字会、温岭市残联等机构发起“绿丝带”助学,位于温岭的爱心企业浙江天赐泵业股份有限公司为西藏那曲比如县第二小学捐建了信息化教室和50多台电脑,价值20多万元。
“大家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些微力量,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看到曙光。”柯英姿说。
心灵助学,点亮成长路
“柯柯,女儿后天要去拔牙,她有点害怕,能不能陪她去一下?”“这两天孩子不大听话,有时间能否给她打个电话,帮我劝劝”每当女儿谢玲玲遇到问题,谢加林总会打电话给柯英姿求助。
谢玲玲一家住在温岭城南镇,母亲患有精神疾病,需长期住院,父亲也患有疾病,她便成了温岭市百人百城助学服务中心的长期资助对象。
“孩子现在读高一,长期缺少母亲的陪伴,青春期必然碰到很多问题。”柯英姿说,结对之后,她和其他志愿者定期回访,时间长了,有事找志愿者成了父女俩的习惯。
按照发起人初建温岭市百人百城助学服务中心时设立的“规矩”,中心不仅仅要给予孩子物质上的帮助,更要有精神上的帮助,“聚集自愿力量,推动心灵助学”。十年间,志愿者们除了一对一物质帮扶外,还有各类机制和活动在保障孩子们快乐成长。
每年“六一”儿童节,中心众多志愿者都会聚在一起,带孩子们过一个快乐的节日。“每年带他们去的地方都不一样,方特、石塘、东部农场等等都去过,一次活动结束,孩子们都会期待下一次活动。”柯英姿说,活动场地和餐厅由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无偿提供,还有志愿老师教他们画贝壳画、奏大奏鼓。
她说,交流中一旦发现孩子有心理上的障碍,志愿者队伍中的专业心理老师马上化身“成长导师”,开展心理疏导。
多年走访中,书籍也是“心灵助学”的一部分。“刚开始是送书,后来征集的书越来越多,2018年我们启动了图书角行动,在偏远学校的各个班级捐赠书架和图书。”柯英姿说,这让更多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
善意循环,让爱心延伸
“善意”通常都会相互“往来”,十年之间,无数受资助的孩子都给爱心人士写过信:
“阮阿姨您好!感谢您对我三年的资助,您让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我会以此为动力,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尊敬的陈叔叔陈阿姨,你们的爱心资助让我们感受到善良和仁爱,我们一定会把这份爱心火炬传递下去。”
……
十年之后,很多爱心人士看到自己的善意有了“反哺”。“据我们所知,很多孩子长大后,都加了他们当地公益组织,开始参与公益活动。”柯英姿说。
“善意”的循环不单发生在资助者和受助者之间,也发生在志愿者圈内外。
自认为是“社会人”的小施跟着朋友参加了中心的活动,之后就加入了这个团队,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报名,为助学活动担任“义务司机和劳力”;椒江的杨先生偶然间碰到中心正在开展走访,就跟着志愿者去了温岭大溪,之后他不仅自己加入团队开展结对,还介绍了更多朋友来参加;91岁的离退休老人蔡先生看到助学新闻,主动联系该中心,结对了5名四川的困境儿童。
“两位发起人经常说,从事慈善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只有大企业可以做,不一定要捐很多钱才能做,普通人一样能在业余时间行公益之举。”柯英姿说,公益事务很琐碎,但该中心的助学版图正是由众多普通志愿者一起推向“百人百城”。
(根据采访对象要求,陈慧婷、郑琳和受助人员均为化名)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