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台州频道 > 台州新闻
一粒良种,撬动50亿元产业 攥紧“蟹芯片”,三门青蟹“爬”向全球
2025年07月27日 来源: 潮新闻 共享联盟·台州 颜 彤 实习生 陈永建

吴清洋展示抱卵蟹。 台传媒记者李洲洋摄

七月的三门湾,青蟹养殖塘连绵成片,波光粼粼。殊不知,塘里每天都在上演“变形记”——丰收季就要来了。

7月25日下午,走进碧波水产共富工坊,直播达人谢碧波正在卖力讲解:“三门湾位于入海口的咸淡水交汇处,海水中的微生物含量很高。”只见她将青蟹递到手机的摄像头前,“你们看,这青蟹不仅壳薄、肉鲜甜、蟹黄丰满,还没有草腥味、泥腥味……”

在她的身旁,一筐筐三门青蟹高高摞起。一个下午,就卖出了两三百斤青蟹。“等到中秋、国庆,一天最高可以卖出五六百斤,单日销售额近10万元。”谢碧波说。

作为中国青蟹之乡,三门青蟹养殖面积超9万亩。在这里,像谢碧波一样在网上销售青蟹的网店有200多家、微店500多家,年销售额超亿元——支撑这些数字的,是当地蟹农近半个世纪的坚守与摸索。

长久以来,优质苗种稀缺一直是青蟹产业面临的“卡脖子”难题。

“从2017年开始,我们就在做育种育苗工作。苗种就是青蟹产业的‘芯片’,良种繁育是当务之急。”三门县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陈丽芝说。

从“听天由命”到主动“买单”

凌晨5时,健跳镇凤凰山农垦场,养殖户吴伟快迎着朝阳,忙着给青蟹投喂饵料。在三门,养殖户一般喂鱼虾、贝壳类等饵料,这样养出来的螃蟹品质更好。

“下个月就可以捕捞上市了!”吴伟快对自己养殖的蟹充满了期待,“这些蟹苗全是三门青蟹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出的人工苗。”

吴伟快从事青蟹养殖有20多年。和许多当地人一样,过去常从外海采购野生青蟹苗。然而,这些野生苗存活率仅10%,品质和产量都不稳定。

“三门最早也是有苗汛的。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现在本地野生苗很少。养殖户长期依赖外省野生苗,不仅看天吃饭,买苗还像开盲盒。”陈丽芝介绍。

2019年,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博士吴清洋带领团队,与三门东航水产育苗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破解三门青蟹人工育苗难题。经过3年选育、3年推广,全县有130余家养殖户开展了“甬台1号”新品系养殖。

“我们选取当地表现优异的青蟹作为原种,从生长性状、耐低盐两个维度观察,经过前后5代选育,最终形成‘甬台1号’新品系。”吴清洋介绍,新品蟹不仅生长快,收获时平均体重提高约15%,养殖成活率更是提高了近20%。

吴伟快就是首批采购人工苗种的养殖户。如今,“甬台1号”“三门1号”新蟹种在塘里茁壮成长,让他的亩产效益提升了约10%。“很多人没养过人工苗,就不认可它。”吴伟快说,其实人工苗本地适应性好、抗病性强、批次稳定,比那些看不清来路的野生苗好多了。

从传统渔港到种业“硅谷”

三门青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育苗车间内,科研人员正专注观察溞状幼体吃饵情况。30天后,这些小白点将蜕变成数万只半透明、指甲盖大小的仔蟹二期。

24个培育池内,增氧系统、温度调节阀等传感装置实时采集着水体温度、盐度、溶氧量、pH值等理化因子。每口池子的上方,装有水下摄像头,以便研究人员随时查看蟹宝宝各阶段生长状况。

“借助数字化手段,我们能积累原始数据,了解青蟹蜕壳时间、变态发育状况等习性,还能预警防治病害。”吴清洋说,“以仔蟹二期培育池为例,10万只蟹苗30天内蜕壳6次,一天一个样,这就需要我们持续监测、记录。”

2021年9月,三门县与宁波大学合作成立三门青蟹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科研机构+政府+企业”的技术创新联盟,打造青蟹种业“硅谷”。2023年5月,研究院在全人工抱卵蟹培育育苗上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人工育苗亲体短缺这一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7月23日,记者走进种蟹繁育车间。寒意袭来,光线变得昏暗,几只壮硕的种蟹在池中灵活游走。记者留意到,部分青蟹缺失了眼睛或钳子。

“我们反复试验发现,避光、高盐度、泥沙环境利于青蟹抱卵,消除眼柄可减少促性腺抑制激素释放,达到加速抱卵的目的。”吴清洋介绍,这种做法可以使种蟹的促抱卵率成功提升至80%,同步抱卵时间也从1个月缩短至十余天。至此,三门青蟹实现全年抱卵,为全年育苗筑牢坚实根基。

“人工苗种规模化繁育难题一直是全国青蟹产业的技术瓶颈。”吴清洋说,三门青蟹苗种的市场需求量极为庞大,每年约达2亿只,研究院目前仅能提供近千万只,供需缺口巨大,育苗之路任重道远。

从沿海浅滩到四海“安家”

青蟹只能养在海边吗?答案是否定的。

3个月前,120万只三门青蟹苗在新疆阿拉尔顺利“安家”,开启了沙漠生活。这些青蟹苗种,经三门青蟹产业技术研究院优化,完成了实验室耐盐度驯化,适应能力比传统苗种提升10%。

这些年,三门青蟹产业一路高歌猛进,从地理标志产品跃升为中国驰名商标。去年,三门青蟹全产业链年产值达50亿元。

繁荣背后也有隐忧。随着当地养殖空间趋于饱和、成本不断攀升,三门的“蟹老大”们纷纷带着良种与技术,开始在国内外各地探索青蟹养殖,寻求新出路。

2023年12月,在台州援疆指挥部的助力下,三门县农创客发展联合会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六团新开岭镇成立新疆三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研究推广盐碱水试养青蟹、南美白对虾、花甲等综合立体养殖。

“海水和盐碱水差异大,再加上新疆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这些都是新挑战。”三门县农创客发展联合会监事长、新疆三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说,“目前养殖尚在试验阶段。”

在宁波大学技术团队支持下,去年该公司共收获约3000斤青蟹。由于肉质鲜甜,这批“疆味”三门青蟹售价达到每斤200元。今年4月,400亩新建的养殖基地投入使用。“预计产量20吨,中秋前后就能上市。”李军说。

目前,三门养殖户足迹遍布中国海岸线,传统养殖边界正在不断被打破,“沿着丝路养青蟹”渐成共识。当下,三门青蟹不仅深入内陆,在河南、陕西、宁夏等多地“安营扎寨”,还远渡重洋,在马来西亚、莫桑比克等多国养殖,总面积突破20万亩。


标签: 甬台1号;三门县;苗种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杨群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 台州频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