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山黄牛肉泛着大理石纹路的光泽,上垟新米散发着田野清香……7月3日清晨,黄岩城区小东门路的“长潭湖”旗舰店门前已是人头攒动。开市不到两小时,宁溪镇摊主郑峻天的销售额就已突破2000元。
这场带着晨露气息的“山区好物”展销,正悄然改写黄岩西部山区的经济版图。其背后,是黄岩区各级党组织合力推动长潭湖“共富菜篮子工程”,加速“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红色的力量,正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党建引领:三级联动重构产业生态链
黄岩西部六乡一镇,环绕着滋养台州300万人的“生命之水”——长潭湖。
为守护这一湖清水,工业发展受限,却因此孕育出众多优质农产品。然而,这些“山珍”长期囿于规模小、分布散、缺品牌、物流成本高,难以走出深山。
今年初,“生态共富”纳入黄岩重点布局,长潭湖“共富菜篮子工程”应运而生。
该区构建起“区级国企党委+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的党建联建体系,由黄岩城发集团党委牵头,联合西部六乡一镇党组织成立工作专班,87名党员干部组成调研队伍,深入山区村落,进行地毯式摸排,摸清了家底,建立了82村农产品资源库。
今年3月,黄岩城发集团携西部82村共同注资,成立台州黄岩长潭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村集体以资源入股,持股比例达41%,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机制,破解了山区分散经营困局。
“‘土疙瘩’也要‘穿新衣’。”黄岩城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智迪形象地比喻道。为此,他们统一了品控标准、VI系统设计,完善了冷链配套,让“散装山货”摇身一变成了“品牌商品”。
5月1日,“长潭湖”生态农产品旗舰店落地城区核心商圈,近百种身着统一“长潭湖”标识的山货惊艳亮相。
旗舰店定期举办“山区好物”专场活动,党员干部们化身品牌推介官带头吆喝,门店日均客流迅速突破500人次。同时,该店积极对接当地酒店、餐馆、食堂等渠道,日均营业额突破3万元。
特派员“架桥”:精准滴灌破解“产销断层”
销售平台初步搭建,但大山深处低收入农户卖菜难、新兴基地产品愁销路等痛点犹存。
针对产业链最薄弱的产销对接环节,一支由281名党员、干部、农技骨干组成的“共富特派员”队伍应运而生。他们如同流动的“连心桥”,跋山涉水,深入田间地头,精准对接供需两端。
在宁溪镇上前洋村,63岁的黄冬香曾是凌晨蹬三轮赶集的“卖菜婆”。老伴中风后,三亩菜地成了她唯一的生计。如今,得益于“共富特派员”的定期上门收购,她的豆荚、土豆刚离地头,就迅速转化为增收的“真金白银”,生活负担大为减轻。
上垟乡11个村联建的玉木耳基地迎来丰收,却一度面临滞销困境。特派员迅速介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公司+基地+村民”的订单合作模式迅速落地。
“首批一万多公斤玉木耳,产值超38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上下吉村村委会副主任王赟算起这笔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筑牢品质根基:基地化+数字化护航
“菜篮子”要盛得久、盛得好,品质是硬道理。
在长潭湖“共富菜篮子”模式下,基地化运营成为整合资源、提升品质的关键抓手。该区通过统一生产标准、规范管理流程,在西部山区成功建成了涵盖茶叶、铁皮石斛、竹笋等特色产业的21个规模化合作基地。
同时,一套覆盖种植、加工、流通、销售全链条的数字化溯源体系同步建立,实现从山间到舌尖,全程“数字保镖”护航,让每个环节都看得见、管得住、可追溯。
“我们必须为消费者把好关。”宁溪镇副镇长、共富特派员陈静强调,从种子下地到农残检测,全程严格监管,确保大家吃得放心。
当共富特派员们穿行在蜿蜒的山路上,当“长潭湖”标识在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上熠熠生辉,这场始于小小“菜篮子”的共富实践,正把山间的清露阳光,酿成千家万户的“甜蜜生活”。
“未来更可期。”黄岩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娴洁透露,下一步将深化党建联建机制,推进“共富股权改革”,打造更紧密的村集体+农户+市场主体“利益共同体”。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