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剪纸遇见青年创意,当桑葚秘方变身畅销膏方,当传统草编搭上节日彩灯……在浙江临海,一场由统战力量引领的非遗创新实践,正悄然铺就一条物质与精神共富的新路径。青年传承人、新农人、手工艺者齐聚统战舞台,将非遗“老手艺”转化为富民增收的“金钥匙”。
一把剪刀富农:剪纸“活”了,村民腰包鼓了
走进括苍镇的张秀娟剪纸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精美的剪纸作品,有百蝶穿花图,有龙凤呈祥纹样图,还有展现临海风土人情的渔港盛景等。
对于民盟临海市总支成员、括苍镇侨联主席、省级非遗“临海剪纸”第22代传承人杨雨潇来说,传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她认为,剪纸传承不仅要追求结果产业化,更要注重过程产业化,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接受剪纸艺术。
与此同时,杨雨潇还通过结合乡村历史背景、非遗文化和自然资源,在括苍镇创新打造了一个具有乡村风情的剪纸综合文化园,该文化园集教学、展示、交流于一体,能够一次性容纳400人,开园以来,已累计接待研学团队、吸引参观游客超1000人次,积极推动了当地“产学研”融合发展。
为推动剪纸人才队伍建设,括苍镇充分发挥当地侨联、知联会等统战组织资源优势,先后组织开展了临海剪纸进万家、农民素质培训、技能培训等活动近20场次,惠及2万人次。其中,农民剪纸技能培训已举办150余期,累计结业2000余人,其中获得剪纸高级工证书的有80名。
一罐桑葚膏兴业:诗人匠心熬出“甜蜜产业”
九三学社社员戴可杰既是诗人、也是农民,还是“江南老戴家”膏方主理人。2016年,戴可杰和妻子韦凤萍依托非遗技艺,创办了“台州戴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了“江南老戴家”商标,创新推出“老戴家非遗古法桑葚膏”,产品一上市便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响。“桑葚成熟期短,如果不及时采摘就会烂在地里,而将新鲜桑葚熬制成桑葚膏,可大大延长桑葚的销售周期。”戴可杰介绍道。
据悉,每年桑葚成熟季,除采收自家果园果实外,戴可杰还会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周边农户的桑葚,带动了涌泉镇当地1000多位农户增收致富。
为了更好地传承技艺,戴可杰在家传膏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了姜膏、梨膏、枇杷膏等十余种新产品,同时保持每年推出两到三款新产品,实现了江南手工膏方的传统古法加工和现代生产工艺融合生产,并获得中国首届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
一根灯带织梦:草编嫁彩灯,非遗出海闯市场
在东塍镇岭根村,时常能看到农妇巧手编织草编的场景。她们灵巧的手指在灯芯草间翻飞穿梭,或捻或搓,或编或绕,一根根柔韧的草茎在指间渐渐成型,化作一件件精美的草编作品。
作为浙江台州岭根草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仙红不仅是东塍镇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之一,也是乡村文化振兴能人,她深耕传统技艺四十余载,完整继承了岭根草编“柔韧如藤、轻巧似锦”的独门工艺。面对传统技艺即将失传的危机,她积极创新传承路径,通过创办草编合作社、走进中小学开设非遗课堂、利用直播和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宣传岭根草编等形式,将本土文化技艺带向更广阔的舞台。截至目前,已带动周边200余名村民居家就业,相关宣传视频播放量超百万次。
近年来,东塍镇立足本土产业优势,积极探索“非遗文化+支柱产业”模式,充分发挥以郑仙红为代表的统战人士资源,统筹整合30余家草编、彩灯作坊资源,探索成立“非遗产业联盟”,推动产业融合发展。2024年,东塍镇的草编创新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3个国家和地区,广受消费者青睐。
非遗不“遗”,青年弄潮。临海统战的生动实践证明了,当“青创力”注入非遗血脉,沉睡的文化资源便能焕发产业生机,在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的共振中,绘就共同富裕的锦绣图景。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