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9 日的屿头乡,空气中飘着枇杷的清甜香气。
此时,沙滩老街上演着现实版的“青春变形记”——二十多位青年创客围绕“枇杷甜了”共创计划,带来了枇杷特饮、枇杷叶拓印手作、浑水摸枇杷游戏、农夫市集、酿酒体验、枇杷冰淇淋制作等互动项目。
年轻人的奇思妙想重新定义了乡村玩法,他们的“头脑风暴”,不断为屿头乡注入发展活力。
青年为特色产业“上色”
在粮宿院子里,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围坐在一起,在店员的指导下制作枇杷冰淇淋。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口味淋在枇杷冻上,一口吃下去,唇齿留香。
“枇杷冻的原料都是我们手剥的屿头枇杷果肉。”店员罗艺铭是一名回乡青年,她介绍,果肉清洗榨成汁,还能做成枇杷果酱,以这个为基底,枇杷拿铁、枇杷果酱冷萃咖啡也相继推出。
这只是这场活动中的一个场景。青年设计者们利用沙滩老街6个业态空间,让枇杷从“田间鲜果”变成了乡村“共富密码”。
在艺术驻地展览区,台州市脱兔文化传播的阮海霞向我们展示了专门为屿头设计的“山乡里的自在生活”IP形象:俏皮的"枇杷姑娘"头戴斗笠,竹编篮里盛满金果;"炊圆小子"圆润可爱;馒头在蒸笼里升起袅袅炊烟。
团队深耕三年,不仅编纂《美丽屿头》《宋韵柔川》等文化读本,更将山水灵气注入文创产品,让千年文脉在冰箱贴、钥匙扣、明信片等文创产品中焕发新生。
近年来,屿头乡依托浙东芳养谷、木绣球山谷等重大项目,以及飞茑集、共富宿集等特色食宿体验,再加上拥有500年历史的屿头枇杷、热销台州的馒头与炊圆,为青年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次‘枇杷甜了’青年共创活动,主要想进一步探索‘农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以枇杷产业为核心,联动文旅、艺术、商业等多领域资源,以‘共富十一景’、‘青创院子’吸引更多年轻客群,建立青年与乡村的常态化联系,孵化更多可持续项目。” 屿头乡组织委员陈薏仁介绍。
近年来屿头乡共招引文益社等青年团队4个,新落地青年项目和业态12个,吸引200余名城市青年扎根乡土,形成了“青年唤醒乡村,乡村反哺青年”的生态闭环。
用画笔勾勒乡愁
晨雾还未散去,浙江理工大学研三学生杨芷焉就开始出门采风。
这位曾获全国插画双年展优秀奖的95后姑娘,与三十多位青年创作者从沙滩老街汲取灵感,开始新一天的创作。
这群年轻人来自各地,有上海同济、浙江理工等高校学生,也有旅行博主、插画师和乡村艺术实践者,他们正参与屿头有光艺术季第三季,用当代艺术与古村落对话。
活动的主题“在馒头山当然可以慢吞吞”也正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除了野花烂漫、溪流潺潺的美景,也在和村民的唠嗑中,感受到当地方言的有趣。”于是,杨芷焉和伙伴们用画笔让方言“活”了起来。他们把“条来嘻”“麦鼓头”等黄岩俚语、特色小吃刻绘成艺术木板,装点村口的小吃铺、杂货铺。
“这些不起眼的木板,怎么变得这么好看了!”店主王阿婆看到后惊喜不已。
艺术季现场,沙滩街广场上演了环境戏剧《山神的故事》,来自云南孟连的“牛友果星球”主理人分享了边疆艺术乡建经验,景德镇陶艺家演示了拉坯技法,常州面料设计师传授了纺织技巧。
活动发起人上海文益社负责人李然告诉记者,这些青年创作者在屿头汲取创作灵感的同时,还用镜头捕捉“年轻人偏爱的隔世美学”“治愈系古村图景"”等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引发大家的共鸣。
屿头乡的整体规划为这种双向滋养提供了土壤。乡政府推出“1+6+N”人才招引计划,包含艺术造乡、发酵者联盟等六大品牌活动。比如“乡村CEO招募令”选拔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五感档案”系统梳理乡村资源,为创业者提供决策帮助。
见素·手工陶坊、屿头馒头研究所、小罗粮宿等团队与屿头乡签订了《共生发展协议》,通过整合乡内公共空间、文旅资源和青年创意,在这片绿水青山间,共同打造了一个让青年施展才华的“梦工场”。
回程路上,杨芷焉还是依依不舍,她在创作手记中写道:“我们在描绘乡村,乡村也在塑造我们。”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