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俩前往河北省邯郸市参加第二届“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录制。图为杨渡在签到处留影。
父子俩一起突击学习《新华成语词典》。
11月27日晚7点半,第二届“中国成语大会”第二期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比赛由两人一组的形式展开对决,电视机前包括记者在内的很多台州观众,都在期待“大杨小杨”队的出场。这是一个父子组合,父亲是温岭诗人、作家杨邪,儿子今年14岁,是已出版两部长篇小说的少年作家杨渡。
“大杨小杨”在第四位出场,对手是西安交通大学的男女学生组合“秦汉思源”。比赛刁钻的规则,现场选手们烧脑的状态,让观众紧张不已。最终,“大杨小杨”告负,止步18强。
这一幕实际上发生在10月29日,那一天,父子俩在河北省邯郸市完成了节目录制。
临阵磨枪
今年二月,小作家杨渡收到了“中国成语大会”节目组的邀请。顺利通过初赛后,他得知复赛和决赛需要一位搭档。节目组问杨渡,父亲杨邪可否担任搭档。
临时接受邀请,杨邪思考了15分钟,拒绝了。“人到中年,我已经不喜欢做没把握的事。”杨邪说。
以成语为武器,一路过关斩将,去拼一个最强的称号,和杨邪的价值观不符。他一直认为写作是他的生活的方式,而非生活的目的。他可以缓慢而坚定地为一个计划磨上八年,仍悠然自得。
在写作这一点上,儿子杨渡显然比他速度更快,灵感更多。但他觉得,上央视玩淘汰赛,父子俩都不会太享受。
杨邪最终被说动,一来亏得节目组导演苦口婆心,二来杨邪感觉儿子确实可以从比赛中受益——无论是经历“见众生”的历练,还是掌握更多的成语。
“在作家当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尽量回避使用成语。”杨邪的许多作家同行觉得,使用成语“是一种写作上的惰性”。
杨邪虽然不刻意避免使用成语,但确实已形成对成语的偏见。他的看法,无形中影响了儿子。杨渡的长篇小说《闯江湖》尽管走武侠路线,也是一派新武侠的风范,行文现代,极少古典的用词。
接受邀请之后的一段时间,父子俩仍旧悠哉。
父子俩找出第一届成语大赛的视频,发现杨渡的答题速度比其中选手快得多。自信之余,一看时间表,八月底九月初开始参赛录制,认定时间充足的杨渡开始了新的小说创作。
直到八月过半,杨邪中止了儿子的创作,拿出大赛“官方指定读物”《新华成语词典》让儿子突击学习。这本词典是杨渡小学时在一次知识竞赛上获得的奖品,几乎没有翻过。
挺进决赛
十多天,杨渡读完了字典的前700页,“元气耗尽”。杨邪接棒,把700页之后的读完。
长期不接触成语,一下子泡到成语罐子里,父子俩也是醉了。
他们前往邯郸逐层比赛,一路畅通。最初,杨邪碍于自己“大叔”的年龄和身份,无法放松地和年轻人抢答。等他调整好状态后,父子连心,顺利进入24强。进决赛了!
能走到这一步,当然不仅仅靠死啃词典,两人发明了许多“暗号”。“我们啃出心得了!”杨邪笑说。
大赛有个环节是“主题计时对抗赛”,在有限的时间里,小组两人给出各种暗示让另一人猜成语,但不能说关键字,否则视为犯规。父子俩为此想出了各种暗号,令人叫绝。
“比如说,用成语来互为描述成语,一人说‘卸磨杀驴’,一人就答‘过河拆桥’;填空方式,‘说来话长,真是……’带出“一言难尽”;幽默的方式,如‘混血儿’解释‘中西合璧’,‘50%明白’解释‘一知半解’……”
诸如此类的暗示,让父子俩对答如流。一切都很美好——直到确定决赛对手是“秦汉思源”队。
“当天的高校组,‘才高八里’队、‘碔趺’队都强悍得不得了;‘秦汉思源’队,男选手张恒睿,法国留学归来的硕士,任何时候总是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女选手王蕊,临床医学本硕博连读的浙江籍姑娘。”遇上这组选手,杨邪心理压力骤增。再看杨渡,并没特别紧张,还想了个点子用于比赛时混淆对手视听。
直到上场前,杨邪扫了一眼儿子,发现他出现了少有的焦灼表情。
状况百出
与实际播出时的顺序不同,录制当天,“大杨小杨”队是第一组上场的。
第一个环节“主题计时对抗赛”,“秦汉思源”队的成绩是1分26秒。父子俩大喜过望,他们曾在复赛时达到过这个成绩。然而,他们猜的第一个成语,就出现了失误。
谜底是“反客为主”。杨邪猜出来了,可几乎在同时,杨渡在描述时说到了“反”字,犯规了。
可能是犯规慌了神,第二个成语“哗众取宠”其实比较容易描述,但杨渡选择了“跳过”。接着是“争强好胜”、“班门弄斧”、“功高震主”,杨邪都猜出来了,到了“自鸣得意”,杨渡又犯规。
两次犯规,比赛中止,父子俩用时1分13秒,仍旧输了。
第二个环节是“双音节提示对抗赛”,双方共同猜一个成语,但每组一员只能说一个双音节的词语,如若搭档答不出,就跳到下一组,直到一组猜出。
“秦汉思源”队由“断稿”立刻联想到“江郎才尽”,一剑封喉。
之后,杨邪父子猜出了“登堂入室”,但“大步流星”又被“秦汉思源”队摘入囊中。
第三个环节是“90秒限时冲高对抗赛”。杨邪描述,杨渡猜词。
“孜孜以求”一词,杨渡说出了“孜孜不倦”。杨邪提示“孜孜”对了,但杨渡猜不出后两个字。“我应该提示他‘梦寐什么’。”杨邪赛后回想。
接着是“残羹冷炙”,杨渡先猜出“残羹剩饭”,又猜出“残羹冷”,但父亲提示“什么热”,又说“烤肉”,他都猜不出“炙”字。“最后10秒倒计时,一片空白,我没想到用成语‘什么手可热’来提示。”杨邪叹惋。
3:0,父子俩落败。
复活赛,又是“90秒限时冲高对抗赛”。
第一个成语“雕栏玉砌”,杨渡选择跳过。谁知道,第二个成语竟然是冷僻的“马齿徒增”。其实杨邪在词典中看到过这个词,“但我自作聪明地为词典画了杠杠,因为认为这个成语太冷僻,让儿子忽略掉。”
复活赛又败,“尘埃落定了。”
一做就“错”的事
“参加成语大会,是一件一做就错的事。”回到家后,杨邪在文章中如此概括参赛经历。
他想,哪怕复赛不淘汰,进入了决赛,决赛有第一赛程、第二赛程、第三赛程和第四赛程,“即便倒在黎明之前,那也是结结实实的失败。”
虽败犹荣?这个成语父子俩都不屑,但他俩竟然都在大赛中“败出了灵感”。
决赛之前,杨渡在高压中竟然有了新的小说灵感。出局之后,他就买了笔记簿写了一篇名为《不要太伤心也不要太高兴,我还活着》的小说。在邯郸写了几百字,回到温岭之后续写,终于大功告成。
杨邪也在出局当晚,就放下了失败,转而构思起一篇以中国乡村现状为主题的散文。
这件“错事”像生活和这对作家父子开的一个玩笑,也让他们从中看到了文化与商业的一些微妙联系。
“最大的收获,是重新开始认识成语。我认为,成语背后,是巨大的信息量和文化密码,当代作家应该懂得解码,并吸收这些文化。”杨邪说。
抛开结果再看比赛,杨邪觉得,正如节目总导演关正文所说,这其实是一个游戏。“当然我知道,作为大型文化类原创季播电视节目,‘中国成语大会’是一个特别有趣也意义非凡的游戏。”
杨邪顿了一顿,说:“游戏结束了,我们可以卸妆了!”
原标题: 温岭作家父子参加第二届“中国成语大会”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新闻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