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上午,市红十字会组织医疗专家到椒江白云街道联谊村,为上百名老年人开设急救知识讲座。来自市中心医院急救科的章医生用通俗的语言,传授心肺复苏、骨折的急救方法等知识。(9月12日《台州晚报》)
医学上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遇到交通事故、溺水、踩踏等突发情况时,如果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手段,抢救成功率可达到50%左右。但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面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离去,无不暴露出两重现实之困:一是不懂急救,急救知识的集体缺失,在关键时刻只能“束手无策”;二是不敢急救,害怕由此被讹甚至“摊事”。如果说前者是个医学能力的问题,那后者则是责任担当的命题。
客观而言,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并非什么高难技术,虽说不可能人人都派上用场,但所谓“有备无患”,关键时刻就能“大显身手”。从不少国家与地区的实践看,普及和掌握急救知识是不争的共识。譬如美国就规定,警察、司机、消防队员、大中学校师生必须接受心肺复苏和现场抢救、自救的培训;在瑞典,有45%的公众参加过心肺功能复苏技能的培训;英国则从厚厚的培训教材中抽取出核心内容开发出急救手机应用软件,用户只需轻轻一点,便可获取18个不同情景和危急状况下的急救措施,有超过百万人下载。
应看到,这几年一系列自然灾害,让公众的急救避险意识迅速成长。虽说有些单位、社区和学校也搞一些急救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但大多停留在表面化和碎片化中,既缺少系统性和制度化,也限于“运动式”做做样子、装装门面。
弥补急救知识缺失的“欠账”,不能“偶尔为之”,而应走向法治化。一方面,学习急救技能,普及应急知识,家庭、政府、社会,和我们每个人自己,大家都责无旁贷,必须纳入到公共构成中,从“小”抓起,从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做起,从定点定时宣传示范走向常态教导普及;另一方面要注重理念革新和形式创新,让急救知识普及像电影和音乐一样流行起来,人人乐于学习急救知识,个个善于掌握自救本领,成为合格的“民间急救师”。现代信息社会科技手段日新月异,传播这样的知识应该说并不缺乏渠道,关键是看有关部门做不做、怎么做。
除此之外,还应靠立法为救助行为“兜底”,用公共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打破“见扶不扶”、见死不救的道德困局,树立优先保护和急救别人的价值取向,敢于向前一步伸出援手,让冷静有效的急救处理为生命增加“厚度”,而不是陷入“引火烧身”的尴尬中。
原标题: 让人人成为“民间急救师”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新闻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