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台州频道
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台州频道 > 新闻 > 民生 正文
和美田园处处风景
2015年09月01日 来源: 台州日报 记者蒋虎雄 通讯员潘琼芳

  进村游步道边的小河中,不时可见游来游去的小鱼;村口的农家乐接待服务中心,已建至第三层;不少村民家中接待游客的标准房已完成装修,正准备添置家具……8月的仙居县白塔镇上横街村,清净整洁,粉墙黛瓦,魅力初现。

  上横街是白塔正在建设的15个“美丽乡村”精品村之一。去年以来,白塔镇以“五水共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精心规划实施“上横街——东鲍耕读田园”、“寺前——圳口休闲体验”、“高迁——厚仁历史文化”三条“环神仙居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点上出彩,线上成景,明年年底,到国家级风景区神仙居游玩的游客,将在白塔看到仙居最美的乡村。

  眼下的白塔,天天都在变样。而这里的变化,给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许多可复制的经验,前来学习取经的人络绎不绝。

  政府引导,党建引领

  穿村而过的湖堰水流潺潺,小鹅卵石砌就的河岸上,杨柳迎风摆动。

  河边立着的《古堰党员责任分段包干公示牌》表明,湖堰的堰长叫齐卫弟,其职责是每周一巡查,清理垃圾,保证清水长流。

  村民告诉记者,没有村党员干部的带头,东潘村就没有今日的新貌。

  东潘是明朝疏浚京杭大运河的功臣潘叔正故里。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五水共治”后,村支书潘才豪个人出资1.5万元认捐两棵名贵树木,并发动做油漆生意的女婿免费为全村立面改造提供涂料。

  在白塔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五水共治”过程中,村级党员干部时时处处发挥着带头作用。

  镇党委书记滕新生介绍,政府引导,党建引领,正是白塔“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亮点。

  白塔是全国旅游名镇、国家级生态镇。原先,触目可及的黄皮屋、随处可见的垃圾、臭气熏天的畜禽粪便、四处流淌的生活污水等农村“脏乱差”场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白塔“休闲度假胜地”的形象。

  2013年12月31日,白塔在全县率先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镇里提出“清、拆、改、绿、建、捐”六字工作法,即清除垃圾、拆出空间、改出景观、绿化村庄、建排污网、捐出爱心。

  这项工作在2014年1月份全省“五水共治”铺开后,得以进一步推进。

  去年10月份,在取得阶段性成效后,镇党委政府又适时提出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点上出彩、线上成景的“环神仙居美丽乡村精品线”。镇里投资120万元,委托浙江理工大学,做了“美丽乡村”精品村、精品区块和精品线的规划。

  镇主要领导每周督评各村工作,树先进,批落后,并通过“治水先锋评比”、党员闪光言行“先锋指数”考评等载体,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如此一来,党员干部之间干工作争先恐后、村与村之间“学比赶超”的良好氛围,成为白塔“美丽乡村”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村民主体,全民参与

  上横街村在建的农家乐接待服务中心边上,有一个小公园。以前,这里是一处杂物和垃圾的堆放点。过去人人见而皱眉的地方,如今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休憩场所。

  记者了解到,上横街村的每一点变化背后,都有村民义务投工投劳的动人故事。

  居住环境舒畅如意,是所有人的梦想。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之初,并非所有村民都理解和支持,尤其一些有违搭乱建行为的村民冷嘲热讽,说村干部想做“门面文章”。

  对此,村支书许子兵付之一笑。2013年底,村里被列入白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后,他放下年收入上百万元的超市生意,带领村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义务清理沟渠和卫生死角。为了拆除露天粪坑和违搭乱建,他们逐户做村民的工作,不厌其烦。

  半个月后,全村192口露天粪坑和6000多平方米的违建不见了,清理垃圾500多吨,村容村貌一下子变了个样。这下,原先不理解的村民服了。

  在外务工的村民回家过年,看到了变化,有人主动找到许子兵,表示愿意出钱支持村里的环境整治和“五水共治”工作。去年正月,村里因势利导建立“治水基金”,村民前后捐款达到20多万元。

  共建美丽家园,村民自觉行动起来。5月份,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写入村规民约。

  在镇党委政府的推广下,上横街的做法被复制到全镇各村,“家家搞整治,户户比整洁”蔚然成风。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井头垟村的吴卫臣、吴焕庭兄弟在广州经商,出资30万元用于村内绿化;70多岁的仙居人民医院退休职工陈日水老家在东鲍村,在电视上看到村里的环境整治工作,因老伴有尿毒症要照顾,特地叫孙子送了1万元钱到村里;前塘山贝自然村在浙江大学读书的学生郑志远,捐出了2500元生活费;寺前村低保户朱寿信夫妇双目失明,听说村里的变化后,一定要捐300元……

  这样的故事,白塔镇副镇长吴福增能说出一箩筐。他说,白塔的“美丽乡村”建设能做出成效,广大村民的踊跃参与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环神仙居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过程中,到处都有各驻村干部忙碌的身影。他们把联系村当成自己的家园,与村民一起清淤泥、砌石头、种树苗,用自己的汗水赢得了村民的赞誉。

  文化传承,产业植入

  东鲍村的古窑陶艺展览馆里,随着制作陶器的车盘转动,一块黏土在70多岁的陈明道老人手中,仅一两分钟就变成了一个小米瓮的胚。老人娴熟的技艺,常常让慕名而来的游客惊叹不已。

  唐朝中期,“龙窑”在东鲍兴起,这里生产的生活用品陶器一度远近闻名。上世纪80年代,当地制陶业相继没落,如今只剩下了三处窑址,静静地躺在青山间,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村委会主任王智告诉记者,“美丽乡村”建设开始后,村里全力挖掘当地的古窑文化,目前正在建设古窑陶艺文化体验基地。建成后,游客在这里不仅能享受亲手制作陶艺之乐,还能购买到精美的各式陶瓷器皿。

  东鲍是一个缩影,白塔目前在建的15个“美丽乡村”精品村,都在挖掘、传承文化和产业植入上下功夫,以期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提升村庄品位,提高村民收入。

  滕新生介绍,早在规划时,镇里就确定了一个原则:“美丽乡村”建设不搞大拆大建,不追求“千村一面”,而是基本保留村庄原有历史风貌,让村民记住乡愁,让各村打响自己的特色品牌。

  “一句话,文化要传承,产业要富民。”他说。

  在镇里的引导下,去年5月份,上横街村开始朝着农家乐特色村方向发展,村里建起了耕读文化展示馆,注册成立了农家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目前申请加盟公司办民宿的村民已有15户;

  圳口村群山环抱,绿水相依,感德堰穿村而过,去年村里投资300多万元,修复了十三都坑生态河道景观。每逢节假日,前来游泳、烧烤、垂钓的人群川流不息;

  按照产业规划,上横街、东潘、东鲍、西暨四村组成的“美丽乡村”精品区块内,将建设面积1500亩的田园休闲观光园,目前正在流转土地……

  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美白塔,正向人们走来。

原标题: 和美田园处处风景

标签: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金子琳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新闻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