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12日,陈雪兰(前左)和椒江育才社区共同举办父亲节,为育才社区的失独老人和康平托老院的老人一起过父亲节。
昨天上午,外来打工者吴玉刚来到本报,托本报对他的恩人陈雪兰表达谢意。
“她来找我之前,我还讨过饭。她跟我说,以后住她那里,其他什么都不用想。后来还给了我1500多元去看病。我们只是萍水相逢而已啊。”吴玉刚说,现在的他肢体残疾,无法回报好心人,只好借此表达自己的心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位陈雪兰就是媒体曾报道过的“流浪汉阿夏”、“住在洞穴里的流浪老夫妻”的收留者,椒江康平托老院的院长。
1
“她收留了我这个外地人”
吴玉刚是黑龙江人,六七年前来到台州,在混凝土公司当过货车司机,也做过椒江七号码头到温岭的班车师傅。他孤身一人,几年前突然患了双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行动不便无法工作,还因四处看病花光了积蓄。
走投无路的时候,吴玉刚也寻求过媒体的帮助。台州影视文化频道《阿福讲白搭》圆梦行动曾帮助过他,让他在一家养老院过了个好年,还有好心人助他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以谋生。
陈雪兰今年50岁,临海人。她在电视上看到了吴玉刚的故事,被感动了,主动联系电视台找到了吴玉刚,表示愿意无偿帮助他,让他把台州当成自己的家。
“她收留了我,还给我钱去看病,我说治不好,要把钱还给她,她却坚持让我把钱留着,说总有急需用钱的时候。”吴玉刚感激地说。
2
“我们都会有老的一天”
这些年来,她的托老院不仅收留了很多残疾人,还无偿收留了十三四个像吴玉刚这样需要帮助的人,而收留一个人,托老院每年就要多支出两万元左右,可陈雪兰却一直在坚持。
今年春节,陈雪兰开车路过一个学校门口,看到一位躺在地上讨饭的阿婆,她马上掉转车头,劝阿婆跟她回养老院,说要无偿收留她。“我说阿婆你这么老了,人家都过年了你还躺在这里,人家都有家,你不能没有家,我让她把我的托老院当自己的家,可是她不肯来。”陈雪兰说,她只好给阿婆留下200元钱离开,“我就是这样,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嘴巴说说没有用,我们都会有老的一天。”
3
她关心老人,感觉像有一根绳子牵着她的心
陈雪兰原本跟人在临海办了个养老院,七八年前来到椒江。这些年来,陈雪兰的每一个春节都是在托老院过的。她习惯称呼老人们“阿公”、“阿婆”、“老爸”、“老妈”……“有老人在,我实在离不开,前天晚上10点多,有个阿婆突然腿疼,我马上就赶过去了。”陈雪兰说,她感觉像有一根绳子,牵着自己的心。
在陈雪兰眼中,托老院也是她的家。几百名老人,哪个人住在几楼几号房,有什么病痛,有什么小习惯,她都清清楚楚。她告诉记者,曾住在山洞里的流浪老夫妇,由于过怕了被雨淋的日子,如今即便住在托老院,也总是会把以前那5把伞放在房间里,有时候别人问他们借去一把,他们也会再买一把补上。还有,如果遇到有老人过世,但儿女不在时,陈雪兰就会帮老人穿寿衣。
其实,陈雪兰的家人一开始并不支持她办托老院。“妈妈原来跟爸爸一起做生意,后来看到村子里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老人没人照顾,就自己租了个房子收留了四五个老人,生意也不做了,再后来就办起了养老院,到现在已经坚持15年了。”陈雪兰的儿子黄海涛说,“后来,看妈妈一直很坚持,我们就同意让她去做了。”
4
她拥有了一家自己的养老院,准备照顾更多的人
陈雪兰说,她的梦想快实现了。以前,她跟人合开养老院,现在一家真正属于自己的养老院就快完工了,她准备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聚在一起。
“她不像个老板,平时很随和,有老人需要帮忙,哪怕是擦身子这种事她都会亲自做,跟她一起做事,我觉得很踏实、很开心。”一直跟着陈雪兰工作的余大姐说。
“办养老院酸甜苦辣都有,很多时候老人家属不理解,我们也委屈,但也有很多老人一来就留下了。看到他们这样,我们也很开心。”陈雪兰说。
她说,虽然很多子女是因为事业忙碌把老人留在养老院的,但平时来看望老人的并不多,老人其实很容易孤独。
原标题: 15年一份坚守,只为关爱老弱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新闻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