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转基因科学普及”;全国两会上,农业部长韩长赋指出对转基因“在研究上要积极,坚持自主创新,二是在推广上要慎重,做到确保安全。”
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如何?人们对转基因的忧虑又来自何方?转基因食品到会不会成为食品安全的一颗“炸弹”,带着众多的疑虑和担忧,近日,记者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工作人员专程前往了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浙江大学,采访了我省动植物转基因研究领域和转基因生物安全领域的专家。
被妖魔化的转基因技术
对于转基因食品,大多数百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人们大多听说过“转基因”这个名词,但农作物中到底为什么要转,转的是哪些“基因”,又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大多数人不甚了了。那么什么是“转基因”呢?
所谓转基因,是指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手段,人为地使一种生物的一个或几个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安家落户”,从而使后者获得新功能。
“但是极端环保主义者反对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优化组合,他们在科学上无法找到有效理由,就断章取义甚至编造谣言‘妖魔化’转基因。”省农科院陶跃之研究员认为,目前转基因在网络上被过度解读主要是因为普通老百姓不明就里,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全盘接受,“但其实现有科学并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作物会对环境和食品及饲料安全造成比传统作物更高的风险,这是世界科学界公认的。”
转基因食品改变人体基因?假的!
对于转基因,人们最大的疑虑是转基因食品是否会造成自身或下一代基因的改变。对于这个问题,陶跃之明确表示这是“伪科学”。
他介绍说,所有食品不论是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的,碳水化合物也好、脂肪蛋白质也好,都是基因的表达产物,而不是基因本身。“这种物质以长链形式随食物进入人体后,会在消化系统的作用下降解成小分子,而不会以基因的形态进入人体组织,更不会影响或改变人类的自身基因组成。”
而对于另一个人们关注的问题,一些转基因作物在一代后不再作为种子继续种植,其加工成的食品会不会导致不孕不育的问题。陶跃之告诉记者,一些转基因作物在一代后不宜再种植的表象,深层是商业利益保护的考量。
“转基因种子能否留种取决于它用的亲本能否留种,与转基因无关。另外,目前发达国家转基因技术较为领先,不少从事转基因的公司为了保证转基因材料不被偷取,常对出口的种子实施基因敲除技术。”陶跃之进一步解释道,基因敲除技术是在转基因作物成熟之后,转入的基因功能丧失,从而造成了作物第二代不再有“转基因性状”的表象。
转基因安全评价体系与国际接轨
过去十几年间,转基因作物在全球大面积推广,在增加产量、提高农民收入、保护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实现商业化以来,全球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以年均两位数的百分率迅速增长。省农科院负责转基因生物安全学科专家徐俊锋介绍说,2010年全球已有29个国家种植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达1.48亿公顷,2014年时这个数字已达1.75亿。“种植的类型包括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20余种转基因植物。”
但别看目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越来越大,种类也较多,这些作物要从试验田端上人们餐桌则需要通过层层“大考”。“目前国外已批准的可上市的转基因作物和产品包括棉花、大豆、玉米、马铃薯、油菜、甜菜、西葫芦和番木瓜等。”
“在国内,目前拥有生物安全转基因证书的作物较少,主要以棉花、番茄和矮牵牛为主。”徐俊锋表示,“我国转基因安全评价是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和原则进行的,与国际接轨,实际上比任何普通食品都要严格得多。”
对于转基因生物安全和商业化,我国先后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其5个配套规章,《条例》颁布时值我国转基因研发能力不足,是为限制国外产品垄断国内市场而制定的“防御性”为主的政策,审批管理程序的某些内容甚至比国外还要严格。如《条例》及《安评办法》规定,现阶段的安全评价需依次完成实验研究、中试研究、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安全证书5个阶段。
“其中后4个阶段均是有关生物安全性评价的田间试验,审批需至少4年,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仅需环境释放一个步骤。”徐俊锋说道,一般一种转基因作物需要经过三代甚至四代近10年的研究,才有可能进入商业化,而每个评价程序都需要进行严格审查,过程中哪怕有一次不通过,就意味着项目“挂了”。
而在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省农科院围绕生物安全领域,开展转基因产品快速、精准检测技术和精准抽样术研究,已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转基因安全评价体系。
蜘蛛丝转基因蚕的绿色荧光表现(A:蚕茧;B\C:丝腺;D:丝纤维)
转基因技术科技储备需求远大于应用价值
相比于目前较为广泛运用的转基因抗虫棉等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食品尚未出现。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缪云根教授认为,目前他们团队主持完成的两项动物转基因技术主要还是以技术储备为目的。
缪云根所说的两项技术分别是蜘蛛丝转基因家蚕品种资源的基础研究和抗猪圆环病毒病转基因猪培育,在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下,目前这两项技术已完成结题报告。通过转基因技术,课题组获得了比普通家蚕更有韧性的蚕丝,发现了免疫猪圆环病毒基因。
“转基因技术作为科技储备是必须要拥有的,这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缪云根表示,“在目前看来,课题组的两项技术的意义更重要就体现在这方面,但要将动物转基因技术应用于食品领域仍需慎重。”
但通过研究,课题组认为转基因技术运用到功能新材料领域是完全可行的。例如通过种植抗病转基因棉,人们可以保证棉花的品质和产量,而蜘蛛丝转基因家蚕品种资源的基础研究所获得的更为坚韧的蚕丝,未来可运用到军用降落伞、防弹衣等生产中去。
采访中,几位专家均表示,目前我国运用于食品领域的转基因技术较少,而运用到转基因技术的食品在外包装上有明确标识,“对于转基因食品,大可不必过度慌张,更不应把形状奇特的食物都一律归为转基因。”
原标题: 转基因食品上餐桌,靠谱吗?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新闻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