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周推出了“3·15”金融消费维权活动,邀请读者一起来吐槽金融消费过程中遇到的烦心事,讲讲在与金融机构打交道过程中,最不能忍的十件事。过去一周,记者收到不少市民来信来电,参与投票,并反映各自的遭遇,希望本报帮忙维权。
其中有一位金华市民熊先生,给本报打来电话,说自己银行卡里2万多块钱不翼而飞了。去银行查询后,发现卡里的钱被分成十几笔在不同地方消费掉了。
熊先生在市区开了一家卖五金产品的小店,2万元对他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手上这张储蓄卡是去年在建设银行办的,平时用作生意上的转账。之后又开通了网银,平时会上网炒炒股,用手机看看新闻,玩玩微信。
3月6日,熊先生去银行取钱,发现卡里少了2万多元钱。连忙到柜台去拉了清单,结果发现3月4日当天卡里被消费了15000元,3月6日又少了5000多。
从账单明细上来看,这2万多元钱被分为13笔转走,最多的一笔5000元,最少的99元,都是通过第三方平台,比如深圳财付通科技、北京网银在线等转走的。
对此,熊先生是一头雾水。他从来没有在网上买过东西。不知道卡里的钱怎么会被转走的。更奇怪的是,卡里的钱被转走,可是自己没有收到过一条扣款短信。“以前卡里钱进进出出,都会有提醒的。可是这一次,一条短信都没有收到。要不然损失也可以小一点。”
对于这些不清不楚的消费明细,熊先生希望银行给个解释。银行卡在身上,密码也没透露,钱怎么就没了?
事实上,熊先生的遭遇不是个例。去年8月,本报也接到一位何先生投诉,也是卡里2万多元没了。到银行查询发现卡里的钱被人分别在北京、深圳等地盗刷,都是通过网银在线、快钱、广东天翼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走的。
银行调查发现,原来是何先生的手机被植入了木马病毒。犯罪分子不需要拥有用户的手机,通过网购钓鱼等手段,就获取了他的银行卡、身份证号等信息,再利用手机病毒截取验证码短信,就可以重置网购支付密码,盗取账户资金。
相关人士表示,很多类似的情况都出在第三方平台上消费,如果是利用了银行的管理或技术漏洞,那银行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是利用了储户对于银行卡或银行卡密码保管方面的过失,则储户要承担相应责任。目前城西派出所正在对此事进行调查。
本报“3·15”金融消费维权活动还在继续,欢迎市民积极吐槽。
金华地区的读者朋友可以通过电话或者回寄调查表的方式向我们吐槽和投诉。
通过微信参与投票,参与我们的调查活动,还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
参与方式:
1.电话投诉:0579-89111111或89157926
2.回寄调查表:金华市人民东路1号钱江晚报金华分社,信封写明“315”即可)
原标题: 又悲剧了卡在手,两万元没了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新闻爆料:0576-88906060,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