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台州频道 > 新闻 > 民生 正文
路桥:文化惠民把快乐带给群众
2014年10月29日 来源: 台州日报 记者黄方考
【摘要】 在路桥不少镇、街道的村居,晨昏时分,正是村民们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的黄金时间。走进新桥镇平桥村、蓬街镇启明村、金清镇南梁村等乡村,你能看到一群群在广场上跳排舞、佳木斯舞的村民,有大妈大婶,大爷大伯,甚至还有孩童。

  阮卫敏摄

  郑天春摄

  “三年行动计划”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和便利

  【核心阅读】

  从2012年开始,路桥区启动实施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区财政累计安排了30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加快全区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给基层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好处。

  目前,全区完成新建(改建)文化广场171个、文化舞台77个、篮球场171个,羽毛球场、网球场、门球场、地掷球场、气排球场等其他特色运动场地31片,健身步道1.13万米。今年,还有94个村正在创建,年底可望实现全区适建村居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的预定目标。

  10月中旬的台州,颇有几分秋凉,尤其早晨和晚间,气温只有10摄氏度左右。但在路桥不少镇、街道的村居,晨昏时分,正是村民们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的黄金时间。

  晚饭后,走进新桥镇平桥村、蓬街镇启明村、金清镇南梁村等乡村,你能看到一群群在广场上跳排舞、佳木斯舞的村民,有大妈大婶,大爷大伯,甚至还有孩童。灯光篮球场上,打球的小伙伴们挥汗如雨。三三两两的人群,谈笑着从休闲步道走来。农家书屋的灯光下,也能看到不少安安静静读书看报的村民。

  从2012年路桥区实施村级文化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以来,这样的乡村景象正在越来越多的村居里出现。

  “建设前后变化很大,不仅满足了本地村民的文化生活需求,还吸引了很多周边的群众来参观游览。”路桥区委副书记、区长徐仁标在今年4月25日召开的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会上,回顾了“三年行动计划”的建设成效,“可以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提升,农村面貌也得到较大改善。”

  回应基层文化需求

  区财政投入3000万元专项资金

  1

  路桥区现有287个行政村、16个居委会、12个社区。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该区的起步较早,在2009年底,全区各村、居基层文化俱乐部的建成率就已超过95%。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路桥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尤其是排舞等群众性活动的普及推广,使得基层文化俱乐部等以室内设施为主的村级文化场所局限性日益凸显,村级文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与群众文化需求高涨的矛盾愈发突出。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决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的。”路桥区副区长蒋斌芳说,“三年行动计划”是路桥区的“自选项目”。一方面是为了回应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同时,也想通过这项计划的示范引领,促进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文艺队伍的建设和培育,进一步完善区、镇(街道)、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实现城乡文化融合的格局。

  2012年,路桥区财政安排30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全面启动“三年行动计划”。计划通过三年的努力,到2014年底,全区所有村(居)全面建成设施相对完备、管理相对完善的村级文化基础设施。

  因村制宜彰显特色

  “三年行动计划”成效显现

  2

  “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要求,各镇(街道)在建设过程中要“因村制宜,彰显特色”。从两年多来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各村(居)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新建和改造提升了一批基础文化设施,并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中心休闲绿地建设”、“田园式生态公园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等相结合,形成了内容丰富、功能多样的文化综合体。

  “既有室内的报刊阅览室、电子放映室、桌球乒乓球室,也有室外的文化广场、灯光球场、休闲绿地、健身路径,有的村居还建了游泳池、网球场、门球场、地掷球场、气排球场等特色运动场地。”路桥区文广新局局长潘方地说,不少村(居)在建设过程中还与“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工作紧密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以前这里就像一片垃圾场。乱搭建的棚屋东一间西一间,鸡屎鸭粪、废弃的洋垃圾遍地,臭气熏天。”坐在绿树掩映的凉亭里,新桥镇平桥村支部书记蔡根青感触颇深,“改建成生态文化公园后,这里成为村民们最好的休闲、健身场所,也成了我们村里的一处风景。”

  在建设过程中,各村(居)还充分利用本地的古建筑、自然生态和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创建了独特形态的文化基础设施。

  新桥镇的金大田村,突出农耕与工商的结合、古村落保护与田园风光的结合,建成了田园式的生态文化公园。峰江街道下陶村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挖掘出了历史文化名人陶宗仪等古代先贤的事迹。螺洋街道螺洋居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突出了螺洋莲花等“非遗”文化。路南街道西夏村则通过1986年村民“舞龙凑钱集体修路”的致富故事,提炼升华“西夏长龙”的文化内涵,挖掘路桥人“以勤为路,以诚为桥,敢闯善为,商行四海”的人文精神。

  “村(居)里建起文化广场、文化大舞台、文化礼堂、篮球场等活动场地,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开展,就有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潘方地说。

  路桥区文广新局依托这些活动平台,开展了送演出、送图书、送讲座展览、送数字电影、送体育健身器材等文化下乡活动,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各镇(街道)文艺团队举办排舞大赛、佳木斯舞大赛、篮球赛等活动。依托各类文化基础设施,民间文化交流、文化培训辅导等文化服务也逐渐丰富起来。

  “基层文艺队伍的组建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的热情和创造力。”潘方地说,“现在每个村都有一支以上的文艺队伍,每年基层涌现出的文艺作品多达100个。可以说,文化设施的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基层文化种子的生根发芽。”

  傍晚6点,金清镇南梁村村委会主任王维青放下碗筷走出家门,步行10来分钟,便到了村部西南面的南梁文化公园。此时,公园里花岗石地面的圆形舞池上,已经来了不少人,仍有人陆续赶来,大家说笑着互相打招呼。节奏分明的旋律从舞池两侧的四个大功率音箱中飘出,公园里荡漾着热烈而又轻松的气氛。

  南梁文化公园建成后,每天晚上6点半到9点的“交谊舞时间”,可谓远近闻名。“来这里跳舞的人每夜有100多对,热闹得很。”王维青自己也喜欢跳交谊舞,只要有时间,晚饭后他都会来这里转转,“我们本村跳交谊舞的也就10来对,大部分都是从周边村庄赶来的,也有从路桥城区、温岭等地开车来的,像赶集一样。来晚了,车都没地方停。”

  圆形舞池边上,还有一个灯光篮球场。每天晚上7点到9点,来这边跳佳木斯舞的人也非常多,有年过七旬的白发老人,也有七八岁的孩童,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家随着音乐节拍舒展拳脚自得其乐,气氛同样热烈。“有人来打球时,我们就把球场划为两个区域,一边用来打球,一边用来跳舞。”王维青说。

  2012年路桥开展“三年行动计划”,南梁村决定在村老年协会边上辟出一块地,建设南梁文化公园。2013年1月,投资120多万元、占地9亩的南梁文化公园开工建设,当年12月建成开放,公园里的设施齐全的圆形舞池、改造一新的灯光篮球场,给村民开展文体活动的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以前村民想活动都没地方去,现在好了,跳舞、打球、健身、散步,男女老小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场地。”南梁村村支部书记梁军告诉记者,村里计划在公园里再建一个文化礼堂,便于群众开展室内文体活动,“9月份已经动工,今年12月底就能建成。”

  谈到“三年行动计划”带来的好处,热爱体育的金清镇汝泉村村民梁瑞斌感触很深。“以前想打篮球,只能借用一些学校的操场。现在村里基本上都有篮球场,到哪儿打都行,很方便。”

  80后梁瑞斌开了一家广告公司,业余时间热爱球类运动。2006年大学毕业后,梁瑞斌成立了第一支篮球队,目前是两支篮球队、一支羽毛球队的队长。他说,周边村庄建起篮球场后,给他们球队的日常训练提供了便利。

  “我们每周有4个晚上在卷桥村、下梁村的篮球场打球训练,也经常跟其他兄弟球队切磋交流。”梁瑞斌说,这几年他的球队多次代表金清镇参加市、区级篮球比赛,获得了不少荣誉。

  无论是南梁村喜欢跳舞的王维青,还是汝泉村热爱打球的梁瑞斌,与他们有类似体验和感触的在路桥各镇(街道)、村(居)还有很多。

  路桥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各类基层文化设施的陆续建成开放,给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家门,在文化广场上跳舞娱乐,在灯光球场下打球健身,在农家书屋里读书看报,人们在不经意间改变了自己的习惯,文体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有了文化活动场地

  群众性文体活动火热开展

  3

  文化建设,离不开人。人才队伍是巩固基层文化阵地、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保证。

  “基层文化设施原先的基础比较薄弱,文化人才也比较匮乏。”潘方地说,“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目前路桥各地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很高,一些原先未建的村(居)看到周边村庄建起文化广场、篮球场等场地后,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和便利,也主动提出建设要求。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起来了,如何管理和使用这些设施成为了关键。而管理和使用的关键,又在于人。”潘方地说,各村(居)要指派懂文化、乐奉献的文艺骨干作为专门的管理人员,确保村级文化设施长期对外开放,还应经常性地组织文艺活动,提高场地的使用率。

  同时,要根据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发展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对基层文化管理员、文艺骨干的业务培训和辅导,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村文化事业、对农民有深厚感情、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

  为了培育基层文艺骨干、文化带头人,路桥区专门出台了《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和《路桥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补充细则》,通过实施“新松计划”、“领头雁计划”等,大力建设综合文化站管理队伍、村级文化管理员队伍、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和基层文化团队。此外,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通知》、《关于繁荣文艺创作和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多个文件。

  “今年,我们积极邀请省、市专家教授,给文化站业务干部、村级文化管理员和基层文艺骨干进行业务培训150多人次,从而保证了基层活动有人组织、设施有人管理、文艺骨干有人培训。”潘方地透露,区里目前正在进行相关调研,准备在“三年行动计划”后,实施一项新的文化行动计划。“接下来,基层文化建设,应该要在品质和内涵上逐步提升。原来以‘覆盖’为主,要逐渐向‘精品’看齐。”

  “我们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村民走出家门口15分钟之内,都能找到一个休闲健身场所,有50%以上的群众每天都能参与至少1个小时的文体活动。”蒋斌芳希望,文体活动能够真正成为群众性活动,让农村百姓也能享受像城区居民一样的文化生活,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感受到文化带给他们的乐趣。

  培育基层文化队伍

  提升基层文化建设品质和内涵

  4

 

原标题: 路桥:文化惠民把快乐带给群众

标签: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赵静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联系电话:0576-88906060,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