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列入中国世遗预备名单;2003年荣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同年底又获得“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5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次年再次列入中国世遗预备名单;2007年入选“中国十佳古镇”;2009年荣膺“中国最美的十大古镇”;2011年获央视“乡土盛典最具人文底蕴古镇”;2013年获最美中国·文化魅力主题特色旅游目的地……
谁能想到,众多的荣誉都属于浙江的一个镇——西塘。随便在网上搜索一下,就可见到许多的歌颂、传扬西塘的文章……
小小古镇,大大名气,蜚声海内外!西塘,何以能有如此神奇魅力?金秋时节,我们走进这个千年古镇探访。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房
——千年古镇风韵浓
西塘地处浙东北水乡,与江沪交界,属嘉善县,素称“吴根越角”。大约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休养生息。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佐吴,兴水利、通漕运,疏间经西塘。唐代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元代(公元1430年)建镇后,一直是杭嘉湖平原的商业重镇。
“多桥、多弄、多廊棚”,是西塘古来之特色。在西塘古镇区(包括重点保护区和传统风貌协调区)1.01平方公里范围内,水域面积占了17.8%。植根于“水”环境中的西塘,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生活特征。
“杨秀泾、西塘市河、十里塘等9条河流交汇于此。在这河巷交织的西塘,100多座形态各异的石桥,便是连接两岸的纽带;120多条宽窄各异的街弄,通街连河。”西塘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委会的钟强科长介绍说,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镇,以水环境为主体的自然景观资源,形成了西塘古镇独特的江南水乡风貌。
古镇区格局,基本延续了清代的风貌。前店后宅、下店上宅、前店后坊,集商业、居住、生产为一体,在中国规划与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房子和园林多建于明清,至今仍保留着25万平方米的传统建筑群,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实属少见。这些传统建筑,被纵横的河道分成8块,又被众多的桥梁连成一体,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为方便商贸往来,逐渐在沿河的街面,自发建起了成片的屋顶,形成了西塘古镇壮观的“千米长廊(棚)”。俯瞰古镇,古色古香的建筑沿河沿街而立,造型精练简洁,色彩淡雅宜人,轮廓柔和优美。天井、长窗将室内外相连,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完美地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作为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塘自古名人辈出。仅明清两代,就出过进士19名、举人31名。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钱塘任官,游祥符荡作《上元过祥符》诗;清末民初,吴江诗人柳亚子创办南社,西塘就有17人参加。柳亚子曾多次到西塘,与镇上文人雅士吟诗作赋。18世纪中期,西塘文人便成立了古镇史上第一个社团“师竹社”,近代还成立过“锦云墨社”、“闰龄会”、“胥社”和“平川书画社”等,留下不少以西塘乡土为题材的诗词作品。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这是对西塘古镇历史沿革最为恰当的概括。古镇不光有几百年的建筑,更为宝贵的,是延续了几百年的生活形态。沿街而行,摇橹船、善酿酒、雕花马桶、砖雕瓦当等随处可见。至今,尚有2600户居民在古镇内生活,保存着往昔的民间风俗。逛圣堂、护国随粮王庙会,逢年过节或遇上庙会香市,还可听吴侬软语的昆曲,看情深意笃的越剧……好一幅古镇文明、富足、诗意、和谐的理想画图。传统的江南水乡文化,渗透在居民的生活里,种花养鸟、吟诗作画、品茗下棋、收藏古玩,构成了西塘独特的风情韵味,延续着古镇的历史文化脉络。
历史是根,居民为魂,活态传承
——活着的古镇典范
远眺水乡,白墙墨顶,舟影波光,在薄雾的晕染下恰如一幅淡彩的宣纸画。走进古镇,廊棚苍老,弄堂幽深,似乎进入了久远的历史……西塘是个平民化的小镇,一切都如此朴素、自然。但其独特的魅力令旅者陶醉,让流连的游客安享那一份宁静……
这,得益于西塘镇多年坚持的科学保护。
“我们的保护,主要体现在‘活态’的保护!”嘉善县西塘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委会主任陆勇伟,用“123”来概括:确立一个基本认识,坚持两个基本理念,处理好三大关系。
确立一个基本认识,就是古镇保护要原汁原味。“西塘古镇首先是一个社区,其次才是有着生活内涵的景区。”景区与社区共建共融,是西塘区别于江南其他古镇的最大特色,使得源源不断的游客追寻生活的气息而奔向西塘……
“坚持两个理念:合理追求GDP,保护文化DNA;古镇保护的核心是生活。”当GDP与文化DNA发生冲突时,首要的就是保护后者。今天,这个理念已成为居民们的生活自律。经多年抢救性挖掘整理,西塘一直传承着古镇多彩的民俗文化。如西塘田歌、七老爷庙会、跑马戏、剪纸艺术等,原真性地存在博物馆,在本地居民的演绎中。由西塘田歌改编的音乐剧《五姑娘》,还在中国国际艺术节上荣获大奖。世事沧桑,到如今西塘仍是生活着的古镇。所以,西塘有名的卖豆腐花的老奶奶,就常出现在游客的相机里……
三大关系,就是“保护与开发、政府与群众、历史与未来”,西塘人的正确处理,可谓榜样。只有保护好古镇,才能将“保护与开发”做到平衡补充;政府是古镇保护的主要责任人,居民是古镇的灵魂,以原住民为主体,不搬不离、和谐人居;传承好历史,才有真正的未来,坚持传统文化与融合现代元素相结合。
“把保护放在首位,‘修旧如初、以存其真’,是我们坚守的原则。”1997年以来,西塘已投资2.75亿元,用于古镇景区建设、立面整治、管线地埋、拆除不和谐建筑、河道清淤等。先后完成西街、朝南埭、小桐圩街、北栅街等18条街道的“三线三管”地埋工程;西街、里仁街、塔湾街等14条街道的立面改造工程;修缮恢复了西园、薛宅、倪宅、根雕馆、千米古廊棚等;选择具古建筑修缮专长的施工队伍,采用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等,使古镇切实保护传统建筑的原真性、完整性……使古街风貌和居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观。
“好一个活态保护!西塘人做活了古镇保护的文章,巧妙地破解了保护的难题。”因为,这里仍有着六七千原住民,古镇才“活”得如此之好,保护才能长久……
“印象最深的是,乘船穿行时,岸边一位老妪正要将窗口的杜鹃花搬进屋。忽的她又从窗口探出,轻轻抖了抖花盆,一只蝴蝶从花上展翅飞开……”致力于古镇保护的作家冯骥才说,西塘连生活的诗意都保存下来了,这种和谐让他感动。也难怪,西塘一直成为人们向往的游玩胜地,摩肩接踵,经久不衰!
西塘,走出了一条让人羡慕的“活态保护”之路!
发展为本,保护给力,兴盛繁华
——古镇迈向5A景区
现代中国,发展是根本。千年古镇怎么办?
“当然要发展!保护与开发,西塘人鱼与熊掌要兼得!”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是古镇西塘的非同凡响之笔。”8年前,嘉兴主流媒体就这样评价。为正确处理好保护与适度开发,早在1986年,西塘就提出了“保护古镇、开发新城”的新思路,科学编制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优化镇域功能布局结构。古镇区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新区则以“开发为主,保护为辅”。2000年,西塘获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即又编制了“保护规划”……
历经多年坚持,西塘获得了惊人的成就。去年,仅旅游票房收入即达上亿元!厚实的物质基础,更有力地促进着古镇的可持续保护。
入夜后的西塘,酒吧一条街。驻场歌手们轻吟浅唱,沿河大红灯笼透亮,倒影被游船划碎又收拢。喜欢幽静的,挑一处小茶楼喝盏茶,就着特色小食。白天逛得意犹未尽的,就沉迷于弄堂的夜色中……传统民俗与现代性,在西塘古镇水乳交融。
“西塘的保护与开发中,全民参与的氛围很好。现在不仅酒吧有近40家,还有1000多家民居客栈。百姓参与的程度之高,在其他江南水乡中少有。”说到西塘现在的客栈、酒吧的规模,景区管委会表示,良性循环发展,是西塘模式中“景区与社区同步发展”的重要核心。
“难能可贵的是,西塘顺应时势变化,不断适时修编完善保护与发展的法规政策。”业内人士评价说。2003年以来,又先后编制了工业园区和环保规划等,修编了“古镇保护区保护规划”,增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科学规划新镇区和老镇区,建设新城。目前,古镇保护的控制区域已达3平方公里……
“当时政府刚开始开发古镇,我看准了旅游市场,决定开个小饭店。”1999年4月,丁国强夫妻筹款2万多元,改造了永宁桥北堍的自家老房子,开出了4张桌子的“钱塘人家”。后来,营业面积增加到700多平方米,桌子增加到30张,日营业额从100多元增加到3万元……如今,“夫妻店”成了远近闻名的“西塘地标”,丁国强也成为了残疾人自食其力的榜样!
放眼各地,古镇的旅游开发和保护存在着一道难题,那就是“原住民”怎么办。西塘把古镇开发和居民原地安居乐业一起考虑,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建筑协调发展。让一代代的人在其中生活劳动,传承文化,是不断续承古镇文脉的重要一环,更是西塘脱颖而出的关键一步。
“开发式的保护,让传统和现代自然融合,古镇核心区实现精细化管理,以‘外拓’为主线实现旅游产业升级,西塘逐步实现了三大延伸”,嘉善县西塘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委会主任陆勇伟说,白天游向过夜游延伸,观光游向休闲游延伸,假日游向平日游延伸。今天的西塘,是专家们研究江南水乡风貌的基地,艺术家们描绘江南水乡风情的净地,游客们领略江南水乡风景的胜地,原住民安居乐业的聚宝盆……
千年古镇西塘,正以她特有的气质,昂首迈向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原标题: 西塘:积淀千年古韵 洋溢现代繁华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联系电话:0576-88906060,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