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教育部公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万众瞩目的高考改革方案终于浮出水面。教育部今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上海市、浙江省将分别出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2017年考试招生改革将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9月4日《北京晚报》)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国人为人处事的一贯做法。随着众人翘首以待多日的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相信又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研究“如何应对高考”的高潮。
据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介绍,这次高考改革的目的在于“破解‘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等问题,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高校科学选才。”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其过程到底会是一种怎样的现象呢?
要知道,这次高考改革其实有一点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以考试的方式”“按分数高低进行录取”,只不过考试不再只有“一次高考”,还有更多的“学完即考”、“一门一清”等考试方式,而录取除了通过考虑“综合评价”采取“多元录取”的方式之外,更多的其实还是要根据“分数高低”来分出高下。
而如此改革是否真能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
全国统考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肯定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积累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所以自始至终不能放弃。而英语的“一年两考”看似更公平,其实对于部分“英语弱科”的考生来说则成了“鸡肋”——考得再多也有可能“毫无效果”,只会浪费他们更多的时间,但是又不甘心放任机会悄悄溜走,这就必然会使他们产生“患得患失”心理,无形中加大了学习的压力。
“学业水平考试任选三科成绩纳入高考录取总分”,“其他学科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考试合格即可”,这样就能达到“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的目的?在笔者看来,这样做恐怕不仅无益于“避免严重偏科”,反而只会更加大“偏科”趋势,从而更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再说“学业水平考试同一科可考两次”,出于一种侥幸心理,除了一次考出极高分的少数考生之外,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能彻底放弃第二次机会?这有益于减轻学生的压力?
以往一年一度的高考都无异于是一次“准备充分”、“毕其功于一役”的“大战役”;而高考改革之后,每一次“英语考试”,每一次“一门一清、学完即考的学考”都将是“疲于奔命”、“紧张激烈”的“遭遇战”,一次的战斗失败就有可能会影响最后的“大决战”,所以,“一城一池”都不容有失,这就使得我们的学生们时刻都处于高度的紧张之中,其“压力山大”又何来“减轻”之说?
所以,如何“应试”?怎样安排时间、课程才最有利于取得更好的成绩?集中还是分散?是步步为营的“大围剿”还是各个击破的“游击战”?这都需要老师们和学生们去摸索、实践找出最佳的方法和途径,而归结起来,这一切其实还就是在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始终还是为了“应试”!
破而后立。高考改革到底能否走出“应试”的“窠臼”?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原标题: 高考改革就不能走出应试的“窠臼”吗?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联系电话:0576-88906060,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