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鲍文陆正在翻阅记事本。李明锦摄
花白的头发,伛偻的背影,推着一辆自行车,徐徐地行走……这是路桥区桐屿街道共和村的百姓们时常看到的景象。这位老人叫鲍文陆,今年82岁高龄,村里人亲切地称他为“鲍老师”,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找他商量。
他既是耕耘教坛的人民教师,也是当了30年的区人大代表,更是一直以来为人民服务的“好人”。今年6月,“浙江好人榜”揭晓,鲍文陆名列其上。
这么多年来,鲍文陆为乡亲们忙碌奔波,一言一行都被大家记在心中。
他习惯了乡村俭朴的生活
8月29日,记者来到共和社区卫生院,鲍文陆就住在这里。一张老式木床、一台电风扇、一把椅子、两个书柜、一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课桌……他坐在窗边,手里拿着放大镜,正在认真地整理着自己的记事本。
在鲍文陆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每天所做的事情:备课、改作业;洗衣被;写稿;校园劳动除草……1964年6月28日,是鲍文陆下乡的日子。在那一天的记事本上,记录着这样一句话:“人事安排研究出来了。中午到家,下午远行,整理床铺休息。”
来到共和公社后,下地干农活成了鲍文陆每天的“必修课”,一天劳作下来要吃三顿冷饭,最清贫的时候几颗盐巴、几滴酱油就是他最好的配菜……
“我当了7年农民,1971年起在共和中学当老师。”鲍文陆说。“鲍老师”的称呼由此开始,乡村的质朴生活和城里的知识文化相交相融。
“我那时负责的事情很多,农业生产、广播、教书,我都在管。”鲍文陆说。从那时起,鲍文陆便和共和的乡亲们成了一家人。
今年6月28日,是鲍文陆那一批知青下乡的50周年纪念日。
作为当年下乡知青的组长,鲍文陆向老知青们倡议,常回去看看,带上子孙后代走走曾经的路,说说曾经的故事,看看如今的发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征集有关知青的各种留存实物和资料,在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建立知青陈列厅或陈列室,见证这段历史。
鲍文陆一生俭朴,他总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切都是公家给的,我习惯了朴素的生活,物质上没有什么追求。”因而他愿意把更多的精力和积蓄用于帮助他人。
当人大代表要让百姓时时找得着
当上人大代表以后,鲍文陆的记事本里记录的便是到村民家串门、走访、调研的内容了,在他的日程安排里,曾有过一天四次访贫问苦的记录。他说,当人大代表,就要为人民服务,要让百姓时时看得见、找得着。
时光荏苒,当年风华正茂的鲍文陆,现在成了两鬓斑白的“老鲍”。但他助人为乐的善念却与日俱增,退休后,仍在不停地跑腿奔波。
有村民告诉记者,每年过年前夕,鲍文陆都会骑着自行车,跑遍桐屿街道的每一个村庄,挨家挨户走访困难户,了解他们的情况,还会送上他自己的心意。
鲍文陆的收入,有八成都拿来资助贫困户——
“10多年前,盐岙村一位村民出车祸死了,他的子女一下子陷入困境。老鲍听说后,到处打听那家人的住处。找到后,不声不响地把500块钱放在他家的桌子上就走了。那家人还不知是谁留的钱,查了好久才知道是老鲍的。”
“丁前村林家3个女儿学习成绩都很好,但她们父亲身体有病,付不起大学学费,都靠老鲍慷慨解囊。1996年他给了林家大女儿6000元,1997年给了二女儿8000元。现在两个女儿工作赚钱了,要还钱给老鲍,他一直不肯收。”
……
村民嘴里的好事一桩又一桩,但当记者问及的时候,鲍文陆却摇摇手:“我做的好事?这个没什么好说,没什么好说。”
对于自己的事迹“腼腆”,但对于群众的利益之事,鲍文陆却“敢言”。
进出村子的公交车、脚下的水泥路、共和小学的新校舍……这些全是鲍文陆争取来的。每年的区人代会,鲍文陆都会拎着沉甸甸的意见去讨论。
“这么多年选区人大代表,很多人都是首先勾选了鲍老师,因为他确实为村里做了不少好事。”不少村民告诉记者。
原标题: 一心为民的“鲍老师”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联系电话:0576-88906060,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