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杭州六小龙”的DeepSeek、宇树机器人、《黑神话:悟空》等产品大放异彩,浙江省优良的营商环境再次成为热点话题。浙江的营商环境有多好?航天人有亲身体会。让我们跟随中国航天报社记者去浙江台州一探究竟——
近日,在台州湾新区通用机场的上空,伴着阵阵轰鸣声,一架架无人机凌空翱翔。正在进行飞行测试的,就是享誉国内外的中国航天彩虹无人机。
9年来,彩虹无人机从诞生地北京跨越山海、飞架南北,落地浙东历史文化名城台州,创造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十一院与台州市“央地联姻、携手共赢”的典范。
双重优势让“彩虹”永驻
2016年,台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带着一份“无法拒绝的清单”北上京城:6.5亿元投资的通用机场、3000亩产业用地、税收“三免三减半”政策,同时积极引入上市公司平台,推动台州基地代建和使用。彼时的十一院,彩虹无人机发展势头迅猛,产品畅销海外多个国家,国际知名度不断扩大,迫切需要完善产业布局、扩大生产规模。
“台州的诚意在于不仅给政策,还为产业‘造基建’,更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十一院院长胡梅晓回忆,当时双方一拍即合:十一院输出航天技术和销售网络,地方提供“交钥匙”基础设施并赋能供应链。
台州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政策端,还蕴藏在其深厚的制造业基因里。作为“一镇一品”的制造之都,台州在汽车、模具等产业积淀了成熟的配套能力。彩虹无人机落地台州后,十一院惊喜地发现,无人机上80%的零部件都能在当地的汽车供应链中觅到“知音”。像摩托车产业里的发动机、电机产业里的动力系统,都可以迅速适配无人机需求。原本需要跨省采购的传感器、热压罐等部件,如今在台州30公里半径内便可完成配套。
台州凭借着双重优势,让十一院把彩虹无人机的生产中心都转移到了当地。记者在占地370亩的基地内走访了5个车间,有的车间建筑面积甚至接近3万平方米。从无人机的材料到机加、从部装到总装、从喷涂到测试,外加本地的零部件采购和通用机场试飞,可以说台州已打造出一个以彩虹无人机为龙头的无人机产业链集群。
“这里的企业像搭乐高积木,我们图纸一出,对方几天就能拼出样机。”十一院彩虹科技副总经理丛庆形容,这种“即插即用”的供应链生态,正在改写无人机制造原有的成本与效率逻辑。
如今,基地建设不仅提高了彩虹无人机的整体生产效率,更发挥了产业链链长的关键作用,航天彩虹如同一把“钥匙”,为台州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台州湾新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陈荣东介绍说,“彩虹”来到台州后,政府每年都会举办“产业链相亲会”,推动多家本地企业进入彩虹无人机供应链。同时,航天彩虹也成了台州市的招商大使,积极协助当地政府招商引资,将优质的配套企业引入台州,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当地的产业链条。
“浙”里的“彩虹”更美丽
如果把“彩虹”的生产制造销售比作台州发展无人机产业的1.0版,那么在新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当下,台州正在以更加高远的雄心,与中国航天携手打造2.0版,赋能当地乃至整个浙江省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2023年,浙江省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用彩虹-3D无人机完成舟山群岛三维测绘,极大地提高了海岛巡检效率和测绘精度。除此之外,彩虹无人机基于中大型无人机的技术优势,紧跟航空物探、森林防火、海洋监测、应急测绘等大型民用需求。在民生领域,大陈岛的高附加值海鲜可以通过彩虹无人机直送大陆;渔船外海捕捞将不用回港补给,彩虹无人运输机可以对船队进行物资“精准空投”。
这些应用场景的背后,体现出台州市政府“空天造路”的决心。在台州低空经济产业园35万平方米的空间内,聚集了近80家上下游企业,涵盖整机制造、飞行服务、安防反制全链条。公安部警用无人机培训基地、国家级无人机计量测试中心也相继落地,形成“研发—测试—应用”的链条闭环。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十一院党委书记王献雨直言,在台州曲折的海岸线上,彩虹无人机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想象空间将会越来越大。结合低空经济潜在应用场景,十一院航天彩虹正在持续加大对低空技术创新的投入,积极探索无人机、智能飞行器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模式,提前布局适用于低空经济应用的新型飞行器。春节前夕进入重要测试阶段的彩虹-YH1000多用途无人运输机,未来可实现土路、草地、雪地、水上和公路短距起降,满足多场景货运物流要求,实现低成本快捷运输。
胡梅晓表示,十一院的目标不仅限于将彩虹无人机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无人机品牌,更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我国无人机产业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变不可能为可能”。
站在台州湾海堤上远眺,明代抗倭城墙遗址与彩虹无人机基地隔海相望。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400多年前,戚继光在此锻造“台州铁军”痛击倭寇;今日,台州湾上空架起的航天“彩虹”,仿佛正在昭示新时代的强国之路。
记者观察
“雁”南飞
清晨,台州无人机基地的食堂飘出阵阵香气。石建磊端着餐盘,熟练地夹起一筷子咸菜肉丝面——这是他在北方生活时从未尝试过的“南方味道”。作为航天彩虹生产制造部的班组长,他的一天从这碗面开始,也将在一架架无人机的轰鸣声中结束。
2019年,石建磊从北京调到台州,参加无人机基地建设。他的选择是数百名“北雁南飞”的航天科技工作者的缩影。
“刚来时食堂空荡荡的,现在吃饭得排队。”石建磊亲历了厂房从3个扩展到8个、人员从几十人增至数百人的巨变。台州的优美生活环境、生活成本优势以及当地政府的关心关爱,让他决定把家人接来定居,“这里能安心扎根”。
一个人的迁徙、一座城的崛起、一条产业链的蝶变,共同绘就了浙东小城的“彩虹”之路。石建磊也从单一岗位的“螺丝钉”成长为统管全流程的班组长。
自然界的彩虹易逝,但这里的“彩虹”正如台州湾的潮水日夜不息,书写着另一种可能——它是一条产业链,串联起北京的技术、台州的制造、浙江的应用;它也是一座桥梁,联结着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央企担当与民企活力。这种个人命运与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或许正是“央地共赢”最生动的注脚。
看台州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微信
凡注有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或电头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稿件,均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并保留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的电头。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