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东周洛阳文明?不用到河南,台州这里就能看

2021-09-23 14:38:05 台州市博物馆

  飒,飒,飒。网红制造机河南卫视继推出《唐宫夜宴》、《洛神水赋》、《七夕奇妙游》等爆款作品后又双叒被推上了热搜。这一次不光是把艺术与文化相互糅合上演非遗视听盛宴,还负责了这对CP的“售后”。不少网友纷纷留言:爷青回,温太医眉姐姐十年后终于发糖了!


  这无疑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化大秀。

  看得大家是不是蠢蠢欲动,想马不停蹄的赶到河南去大饱眼福?

  现在就有一个机会,不用跑那么远就可以看到河南的文物。台博君特联合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洛阳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举办了王城春秋—东周洛阳文明展!让您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这饕餮大餐!


  展览名称:王城春秋—东周洛阳文明展

  展览时间:2021.09.21—11.21

  展览地址:台州市博物馆一楼临展厅

展览的特色

  展览一共分为“宅兹中国”、“东周王城”“蕴礼器用”和“以器藏礼”四个单元。

  汇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洛阳两周考古的重要发现及研究成果,展品包括建筑材料、金属货币、青铜礼乐器、兵器、玉器、车马器等,共计156件(组),贰级品 26 件, 叁级品42件。

  不仅展现出东周时期洛阳地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水平,也使人能够透过一件件青铜礼乐器,得以窥见东周时期的贵族气度和周代礼仪制度的繁缛精密。

前引-宅兹中国

  “中国”这一词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承载这个沉甸甸的名字便是那神秘威严的青铜器—出自西周国宝级青铜器尊。



  何 尊

  何尊里的铭文记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洛阳)之事。而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迄今发现的最早来源。

  这里的中国指的是洛阳,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南对伊阙,背邙山、黄河,东屏虎牢,西挟函谷,四塞险固,中有洛、伊、瀍、涧蜿蜒其间,“河山控戴,形势甲于天下”。

  自古以来,洛阳是历代帝王理想的建都之所,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历时1500余年,在洛河沿岸不足5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夏都斟鄩(zhēn xǔn)、商城西亳(bó)、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座都城遗址,被誉为“五都荟洛”,承载着中华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

中原腹地-东周王城

  《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这种理想化的建筑布局与考古勘察发掘结果不尽吻合,但对后世都城的设计和营造却具有深远影响。

  瓦当,是指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从瓦当纹饰也可以看出,其纹饰比汉以后隋唐、明清的时期种类还要多,说明当时人的思想解放,纹饰多种多样。


  战国凤纹半瓦当

  在早期喙出勾单独出现或与龙纹一同出现称之为凤,龙凤在很早时期就开始被崇拜,作为皇家专用一般是明清时期,从早期到汉代百姓也可以使用龙纹,早期比较多元化。

  东周社会生产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产生了不同形式的金属铸币。

  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因为充当实物货币,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易腐烂,珠玉太稀少,刀铲笨重,故人们在实践中最后选择了海贝这一实物货币。


  骨贝

  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多事之春,战乱之秋,周王室与诸侯间的势力此消彼长,亲缘离疏,王室渐弱而诸侯益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由争霸至兼并,兵戎相见,战事逾烈。


  战国武士复原图

  剑是古代贵族和战士的近身格斗武器,佩剑也是身份等级的象征,既是谦谦君子也是侠气的体现,尚武之风在中国历代也是一直延续的。


  东周青铜剑

  剑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兵器,是一种短兵,短兵相接时使用。

  剑也是一种身份的展示,既是谦谦君子也是侠气的体现,尚武之风在中国历代也是一直延续的

  戈是商周最为常见的钩啄兵器,缚短柲与步兵相匹,缚长柲则为车战武器。


  东周鹰内铜戈

  这一时期也是金戈铁马、枕戈待旦的时期。战争在当时是一种常态,在夏商周时期特别是商周时期,戈的数量占大多数,戈是一种长兵器,高度一般1.5米以上,可以达到1.8—2米。主要用途是车战,古代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标准是战车,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战车数量多代表国家军事力量强。

蕴礼器用-辑别尊卑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左传·昭公七年》)。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礼”以辑别尊卑,“乐”以协和万邦,使社会阶层各安其命、各守其分。“礼乐”表现于不同等级贵族在舆服器用上的差异,器用制度更是礼乐制度的集中表达。东周时期,随着宗法制、封建制的衰落,器用制度也渐趋废弛,僭越现象时见。


  蟠螭纹铜盖鼎

  鼎是青铜时代最常见的礼器,西周发展为“列鼎”制度,即礼仪活动中用鼎数量与使用者身份地位相匹,“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列鼎”与“列簋”相配为伍,并以奇偶数渐次隆杀,分为九鼎八簋、七鼎六簋、五鼎四簋、三鼎二簋。鼎簋制度盛行于两周,反映了周人重食传统,是周代礼器制度的核心。


  窃曲纹铜簋

  鼎簋配置主要显示身份,在祭祀活动中是重要的礼器,用于承装贡品。

  宫廷雅乐是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为钟、磬组合而成的打击乐。钟用铜铸,磬以石磨,合称“金石之声”。钟与磬通常成组使用,形成编钟、编磬,配以乐舞。乐悬规模依据身份等级而异,“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周礼·小胥》),即天子四面排列乐悬,诸侯三面排列,卿大夫两面排列,士一面排列。


  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磬的使用远早于钟,相传“黄帝造磬,取片状石材,制成曲尺形,上钻磨一孔,悬挂敲击”。

  磬有单个特磬与按律吕依次编排的“离磬”(即编磬)之分。商代时磬已广泛流传,且制作精美,为王室宫廷乐队所用。



  编磬、编钟部位名称示意图

  玉器在两周社会极受重视,既为贵族日常饰品,更是君子懿德的象征,“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礼记·玉藻》)。常以璜、环、珠等各类佩玉串联成组,形成玉组佩。东周时期料器(原始玻璃)发展迅速,随葬品中常见料器、水晶等与玉器同出。


  玉覆面

  这组玉佩组是一个覆面,人故去之后缝到布上放到人脸上,是金缕玉衣的前身。

  车马在两周社会扮演着重要角色。车马出行是王室贵族的礼遇,这种礼遇等级体现于车辆驾驭马匹的数量上,“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一”


  驾二遗迹


  驾四遗迹


  天子驾六遗迹

  车马器是指用于中国古代车马上的青铜配件,分为车器和马器。因为只有高等级的贵族才能拥有车马,为了使马车更加坚固而不失漂亮华贵,工匠们常在马车的相关部位安装一些青铜构件,如軎(wèi)、辖、銮铃、轭(è)饰、毂(gǔ)饰、衡饰,轴饰等等。


  车马器名称说明图


  銮  铃

  是古代马车上的装饰配件。《诗经》这样描绘它的声音:“四牡彭彭,八鸾锵锵”,意为“四匹骏马奔腾驰骋,八支銮铃发出锵锵的金石之声”。先秦时銮铃的使用可代表车主人的身份,最高级别的马车上可装八个銮铃。古代帝王的车驾上就是这样,所以帝王车驾的代称有銮仪(帝王的车驾及仪仗)、銮驾。

以器藏礼-宴飨之乐

  “礼乐”蕴藏于东周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身份越高,礼数越繁。“飨礼”是王室贵族招待宾客的隆重礼仪活动,一般针对某位或几位来宾而特别举行,最能反映当时的礼乐盛况。中国古代贵族文化,在设宴飨宾中表现得尤为淋漓,礼器与仪式在“周礼”的支配下,使宴饮活动显得从容而雅致。



  来宾抵达宴饮场所时,开始奏乐,宾客依据音乐节奏控制步伐的快慢、行礼的举止。宴前饭后,举行“沃盥之礼”。沃盥时,需青铜匜、盘配合使用,用匜浇水于手,以盘承接弃水,盥卒授巾擦手。战国之后,沃盥之礼渐废。


  “祼礼”是主人向宾客表达至高礼遇的方式,即以黍和香草酿造而成的香酒灌地,使来宾浸润于酒醴醇香之中。随后,主人持酒醴进献来宾,根据来宾身份的尊卑,分为一献、三献、五献和九献。


  周人认为商亡于纵酒,故重食而轻酒,但仍存在不同功能的酒器。


  垂鳞纹铜盖壶


  高浮雕蟠龙纹铜方盖壶

  主人既要向宾客献酒,也需准备丰盛的食物,以飨来宾,称为“鼎食”。不同类型的青铜容器,盛放各类食物,食物的数量与品类因宾客身份而异。一系列礼仪结束后,主宾才能真正开始享用美食。

  在诸种飨礼当中,天子的飨礼因在规格和等级上远远高于其他各类飨礼而被誉为天子大飨礼,其他飨礼在等级和规格上虽逊色于天子大飨礼,但内容都是在天子飨礼的基础上有所损益。



  东周时期是一个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东周文明承前启后,绚烂多彩,在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等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其后中国两千年的历史进程和发展。

  强秦蓄势,六合天下,洛阳东周王城黯然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但礼乐文明却汇入中国历史洪流,流波至今,为中华民族礼乐之邦的渊源所自。而伴随东周王城而消逝的那个时代,被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尓斯视为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

  【展览】:王城春秋—东周洛阳文明展

  展览地址:台州博物馆一楼临展厅

  展览时间:2021年9月21日—11月21日

  9点—16点30分

  (16点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其他时间照常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