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您当前的位置 : 您当前的位置 :台州频道 > 新闻 > 民生 正文
悠扬的琴声飘出了山外
2014年09月08日 来源: 台州晚报 通讯员梁临芳文/图

 

  王建民在制作乐器中

  黄岩西部山民王建民熟练演奏二十多种乐器,被授予“浙江省农村文化示范户”牌匾

  这位地地道道大山里的农民,不但能熟练地掌握二胡、板胡、京胡、琶琶、扬琴、阮、提琴等等二十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还能亲手制作出这些高质量的丝弦乐器来。

  这位奇人就是黄岩区宁溪镇横街居今年刚过花甲的王建民,他为传承山区的丝弦民族乐器作出了贡献。

  “小妹妹唱歌郎弹琴”

  一走进王建民的房间,便见他家墙壁上挂满了二胡、大胡、中胡、板胡、六角小阮、三弦、京胡,此外还有小提琴和木制打击乐器等,有些还是市面上绝无仅有的,一派乐器玩家小天地里的场面。

  王建民说:“这些都是我平时有空时自己做的,”边说边从墙上取下一把二胡演奏起名曲《赛马》来,琴声高亢而流畅,恰如浪花般飞溅出来,像触电一样,一下子把人们的心弦拨动了……

  王建民从小就喜欢丝弦音乐,幼年时听到哪里传来琴声,就循声找去专心致志地听。见那几根细小的琴弦竟会发出如此变幻莫测优美动听的声音感到十分好奇,任家长怎样哄劝都不回家。上小学时,当时的音乐教师张金堂看到他特别喜欢听自己演奏二胡,就教王建民学拉琴。从此,小建民一有空就练,进步很快,听了他的演奏后,老师们都夸他有音乐细胞,要把他培养成才。可惜的是王建民小学刚毕业,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所有学校都停课了,王建民失学了。

  回家后,15岁的小建民又开始跟父亲学木匠,每天大清早出门,晚上吃过饭才回家。生活改变了,但王建民的音乐爱好仍没有变,他每天一回到家就练习拉二胡,虽然干了一整天的活身体已经疲惫不堪,但他还是兴致勃勃地学习各种独奏曲。悠扬的琴声引得左邻右舍前来欣赏,同时也引来了当地一位温柔美丽且能歌善舞的姑娘周华卿,她在王建民的伴奏中唱歌跳舞,“小妹妹唱歌郎弹琴”,时间长了,他俩产生了感情,人们帮助牵红线,两位年轻人组成了幸福的家庭。由于志趣相投,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周华卿一如既往地支持爱人业余爱好,追求琴弦上的梦。自己制作小提琴1972年底,王建民听说当地中学一位音乐教师新买了一把小提琴,是当时宁溪山区仅有的一把,他从未见过这种乐器,就立即前去观赏。见了那奇怪的形状,听了那动听的声音他就爱不释手。可当时王建民做木匠活一天仅赚七毛钱,他知道买一把这种琴的梦还太遥远,于是就暗暗下决心自己制作。

  建民从锯木场找来东北白松做面板,本地花桐做背板,白天要跟父亲出外做工,只好夜里回家每晚做到十几点钟。他也知道制作小提琴技术要求很高,面板若厚度不均,就会影响发声,就只好苦苦哀求向那位老师借来小提琴,各种部位的大小厚薄均一丝不苟地仿照着做。就这样,王建民花了整整十五个晚上的休息时间,终于做成了第一把小提琴。按轴上弦一试,感觉清脆悦耳,丝毫不比买的差。后经老师和行家们演奏,获得很高的评价,王建民心里那股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从此,王建民乐器制匠的名声就迅速传开了,人们也常常叫他帮忙做乐器。虽然后来他弃工务农,但他仍然利用农闲动手制作各种乐器。他觉得山区群众大都喜欢二胡等民族乐器,就着手试着制作二胡、京胡、椰子胡、板胡、中阮等等乐器,决心制作出更多的民族乐器,让更多的山里人学会演奏,让悠扬的民族声音传遍山乡。

  长期业余演奏、制作乐器,王建民摸索出了许多制作经验,同时还十分重视创新。椰子胡的琴弦遇恶劣气候容易变形,他就利用不锈钢管进行制作,这样不但避免了变形的可能,且效果更佳。他听到宁溪民乐队里的大胡声音很低,合奏效果差,就动手制作了把“特大胡”,琴筒直径25公分,发声厚实,响声远传,效果十分理想。

  1997年5月初,王建民忽然听见有人哼着《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他从小就曾喜欢这支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及其土琵琶,虽然当时没有实物可仿制,但他还是决定试做一把。他首先找了块红豆杉旧屋料,把它挖空做底板,然后找了块本地花桐做面板。他共花了十来个晚上终于做出了一把土琵琶。一弹奏,声音相当理想。立即边弹边唱起《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来,琴声和歌声吸引了好多群众前来欣赏。非遗《作铜锣》的传承人

  农闲时节,晚饭后,王建民常常在院子里演奏,附近的一些音乐爱好者也前来参加合奏。同时,琴声吸引了周边许多群众围着观赏,临时组成的乐队就会为即兴演唱歌曲、越剧的群众伴奏。此外,王建明的爱好广泛,还会自己编写文艺节目,有时他还即兴为人们表演一段自编的方言快板,热闹非凡。

  在黄岩区第四届农民艺术节暨基层文化俱乐部文体活动个人才艺表演大赛中,王建民演奏自己制作的10多件民族乐器,演唱自己创作的文艺作品,那高超的技艺令全场观众为之倾倒,一举夺得了这个项目的一等奖。

  2009年初,镇中心校要聘4位校外教师,王建民就是其中的一位。学生以自愿报名,自备乐器、课外学习的原则,每期组织35人左右的课余兴趣小组,分为吹、拉、弹、打击4个小组,王建民自告奋勇负责培训“弹”这一课程。他们一般利用每星期五晚上或假日组织学习,当熟练了演奏技术后此班才结束,接着又招收另一批,至目前、已招收了3批。王建民无论工作多忙,都抽出时间精心辅导学生用丝弦乐器练习演奏民间器乐曲《作铜锣》,学生进步很快,受到学校和学生家长们的好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学生慕名前来,跟他学习弹奏乐器。他很少收费,以义务培训为主。“赚钱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让《作铜锣》传承下去。”他说。现在他是第二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溪《作铜锣》的传承人。

  只要是对传承民族文化有利的事,王建民就争着参加,他一直是当地业余文娱活动的骨干,他不但是当地横街居文化俱乐部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同时又是桥亭居文化俱乐部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他还参加了宁溪铜锣会、宁溪民乐队、宁溪丝弦乐队等多个文艺队伍,只要是当地举办的各种文艺晚会、街头演唱、下村居巡回展演出等活动都有他的精彩节目。每听到观众对他表演的节目报以热烈的掌声时,他心里就感到甜滋滋的。

  2007年12月,浙江省文化厅颁发给王建民“浙江省农村文化示范户”牌匾,各种荣誉接踵而至;今年5月,王建明被黄岩区委宣传部聘为“黄岩区区级乡村大使”。

  最近王建民笑着对笔者说:“演奏和制作丝弦乐器是我的爱好,因为有兴趣,丝弦上的梦我还会继续做下去的!”其实王建民本身就是一把琴,人在哪里,哪里就传来琴声,这悠扬的琴声不但响在大山里,还飘出了山外!

 

原标题: 悠扬的琴声飘出了山外

标签: 农村文化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 责任编辑: 赵静
分享到: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台州频道"或电头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台州频道",并保留"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的电头。联系电话:0576-88906060,投稿邮箱:1056292011@qq.com

Copyright © 1999-201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台州频道版权所有